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系。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每當新學期開始,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孩子不會穿衣服”、“我們家寶寶不會上廁所”、“我的……”這難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嗎?我們的未來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勞動教育更是我們所有老師和家長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是長輩的掌上明珠,家里的一切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幸福”地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但家長們殊不知這樣做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孩子們將會失去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會變得懶惰、自立能力差,以至于以后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幼兒去大膽嘗試。
一、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讓幼兒“想做”
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愉快、美麗、富有兒童情趣的勞動環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的思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物質環境,提供做的材料
充分發揮班級走廊的作用,在走廊上開辟了 “編織區”、“刺繡區”“自然角”等。在教室的墻面上布置豐富多彩的地方工廠照片。有鞋廠阿姨制作鞋的流程照片,有玩具廠阿姨制作玩具的流程照片,有刺繡阿姨的作品等等,吸引幼兒邊看邊模仿。在自然角里放上勞動工具、材料……利用周圍環境激發幼兒勞動意識。在種植園地里開展種菜、澆水、除草等實踐活動,幼兒興趣盎然。利用多種廢舊材料開展制作活動,并把幼兒的作品陳列在活動室。幼兒嘗到了勞動成功的喜悅,更增強了勞動興趣。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勞動的欲望
良好的心理環境能使幼兒感到愉快、輕松,從而產生勞動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對堅持完成勞動任務的幼兒給予積極的鼓勵,如:“你真棒”“你的手真巧”等。在輕松的氛圍里,孩子受到了鼓勵,不僅勞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自信心也越來越強。另外我們還將認識一些平凡勞動者的活動滲透到日常的各個環節中,避免呆板的言語說教,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了解司機、營業員、服務員的工作;語言活動中講述這些普通勞動者為建設祖國作貢獻的動人事跡;音樂活動時,以唱歌、戲劇表演等形式贊頌勞動;開展“醫院”、“熊貓商店”、“蓋樓房”等角色游戲。每個幼兒承擔不同的角色,體驗各行各業的勞動,激發幼兒對普通勞動者的熱愛,對勞動的熱情。
二、循序漸進——讓幼兒“會做”
幼兒對一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學習是感興趣的,易于接受的。但要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就需要老師和家長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更要不怕麻煩,長期堅持。
(一)示范練習,模仿勞動
在學做玩具前,我們首先將幼兒帶進我園的教育科研基地——公道玩具廠,讓玩具廠的阿姨一對一地示范講解制作玩具的要領,直觀地教給幼兒正確的制作方法,讓幼兒模仿他們的勞動。在區域編織活動中,我們請了兩位幼兒的奶奶來教幼兒正確的織網方法,幼兒興趣出奇的高,很快掌握了織網的技能。又如秋種時我們帶領幼兒參觀農民伯伯種小麥,回園后讓幼兒自己準備種小麥的材料,學著農民伯伯的樣子種小麥,先是培土,其次選種、再播種,最后蓋土澆水。在孩子們的精心照顧下小麥在第四天發芽了,孩子們欣喜若狂,跳呀唱呀……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二)豐富材料,積累技能
我們根據幼兒的勞動技能掌握情況,陸續在活動中投放材料。如在幼兒會模仿制作成品后,我們又投放一些彩線、彩布、綢帶、各種裝飾小飾品等讓幼兒接著進行裝飾。在編織區投放不同色彩的毛線、布條、呢絨線以增加幼兒編織的興趣。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有豐富的材料可用,勞動技能充分得到了復習和鞏固,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
三、搭建平臺——讓幼兒“多做”
(一)在園的教育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度非常注重培養幼兒愛勞動,主動參與勞動的習慣。早晨來園我們會帶領幼兒一起搞衛生;吃點心前讓幼兒分發碗筷;午睡后讓大班幼兒給中小班幼兒穿衣疊被;放學前讓幼兒和老師一起整理活動室,另外每天都安排班級“值日生”做值日生工作。
(二)在家的教育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否則幼兒園與家庭要求不一致,家長仍然事事處處包辦代替,幼兒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的培養難以見成效。為此,我們充分利用了家長園地,家長調查問卷、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和方法,要求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提供一定的勞動條件,鼓勵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要因孩子不會做或做不好而加以制止、訓斥、替代,使幼兒失去練習的機會。同時我們把勞動教育內容定期向家長公布,取得配合,家園一致共同教育。
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從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才能逐漸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