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一門對過去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總結。既然是過去的,或者說是已發生過的,那么也就不可能再現,這就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多極難處理的問題。比如說講人類的起源時,原始人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子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老師可以不厭其煩地以他所學的知識向學生表述,以其淵博的學識盡量來復原歷史,另外也可以查找書籍,搜索相關的圖片、資料,但這樣既費時,效率不高,又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內容空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那么這堂課就很失敗,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那么,怎樣來解決這些歷史時空造成的問題呢?怎樣把發生過的事情還原給學生,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這對在一線從事歷史教育教學的教師來說,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所幸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多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這對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以下就結合我個人的一些教學經歷和執教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簡單地談談信息技術對現在的歷史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信息技術可以提供給我們豐富的歷史資料,使歷史知識變得鮮活有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等新事物的出現給原本“死去”的歷史注入了新的、奔流的血液。歷史課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也不再是教師的“一人課堂”。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問題,講到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時,只憑課本和老師的講授是不夠的,這會使學生感覺很無聊,缺乏學習的樂趣。而如果采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會更直接、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另外,我們還可以用圖片展示相關的考古發現,比如一面石斧、一個原始人的頭蓋骨、原始人用過的器具、原始村落復原圖等等,這遠勝于老師喋喋不休的說教,同時也讓學生開闊了視野。我們目前條件還有限,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去博物館參觀,難以接觸到考古遺留的實物,但若采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避免上述的不足。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時空,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即使我們可以用一些想象的圖卷或科幻的電影盡可能地恢復歷史的原貌,但仍然會和歷史原本的模樣有很大的出入。例如學到中國近現代史,要講歷史人物李鴻章、慈禧太后等人,不管我們的語言有多么的吸引人,我們仍然難以恢復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然而,一張照片、一幅素描就可以將人物的個性、心理、社會地位生動的表現出來,學生一眼就能從他們的服飾、相貌等獨有的特點將他們銘記在心中。倘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組尼克松訪華的視頻,通過視頻,學生可以看到中國領導人同尼克松緊緊握住的雙手、國內人民熱烈的歡迎、兩國元首溢于言表的笑容,這些歷史片段對觀看者的印象一定要遠勝過枯燥的課文內容。利用這種形式,即使會耗去一定的時間,也是值得的。
歷史課上最難講授的內容之一就是相近歷史知識的對比與總結了,而對比與總結相近歷史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學生在比較、歸納的學習層面上往往顯得有些不足。遇到這樣的問題,除了需要老師進行合理的指導外,如果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那么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學習新航路開辟這一課,我們知道新航路的開辟是由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位偉大的航海家陸續進行的。怎么對他們各自的成就做一個對比歸納呢?如果只用文字學生可能只知道好望角、印度、海地等這些地方,卻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地域空間概念,好望角、印度、海地究竟在哪啊?學生只能是一頭霧水,一知半解而已。然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圖片和線條結合起來則會讓人一目了然,深埋于心。老師可以先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然后利用多媒體以表格的形式將內容展示出來進行歸納對比,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世界地圖,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標示出四位航海巨人的出海路線、到達過的海域及地點進行對比。所學內容都一樣,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效果卻會大大不同。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中學時代的歷史教育,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更側重的是對他們的愛國情操與個人思想品德的培養。當前由于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上不良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心態消極,缺乏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辦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加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樹立起人生的自信,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現在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自由空間明顯不足,再加上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帶來的壓力等原因使孩子漠視社會,對自身評估移位,心靈出現扭曲。那么,我們這些教育者一定要扭轉他們那些錯誤的取向,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歷史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愛國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把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始終貫穿于歷史課堂教育教學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傳達愛國情感教育的平臺。譬如前面我們學習了新中國成立后體育事業的發展,文中講到了陳鏡開、容國團、許海峰等一批優秀的老一輩運動員的光輝事跡。我們在具體講到這里時,可以結合近幾年中國在國際體壇取得的成績來抒發愛國之情,但這樣設計恐怕很難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如果插入一段舊中國外國人譏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的視頻,或是播放一曲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曲《北京歡迎您》則更能與課文內容形成對比。無論是被嘲笑為“東亞病夫”的怯懦,還是開放大門、迎接外賓時的自信,都可以與課文所要表達的愛國之情形成強烈的對比或共鳴,從而使學生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受到很好思想教育。
歷史是一門“死學科”,如何將其變成一幅鮮活的畫卷,讓從這路過的人們徜徉其中,找回她的真諦?這是我們這些歷史教育工作者一直追尋的目標,而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而快捷的工具。我想,只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用,把我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表達或展示出來,一定會還原歷史一個清新的面孔,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火花,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