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學校為實現(xiàn)教育目的所展開的師生協(xié)同活動。它的具體內(nèi)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由于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協(xié)同活動,雙方缺一不可,教學觀念也必然涉及對師生關系的認識。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一、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的師生關系
訓誨——轉(zhuǎn)化型教學,講究師道尊嚴,師甚至和所謂天、地、君、親并列。這種師生關系實質(zhì)上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師的尊嚴來自于道的尊嚴,學生尊師是崇道的表現(xiàn),因而師的尊嚴實際上可以說是“狐假虎威”,“虎”者,道也。如果離經(jīng)叛道,則師將不師,甚至連人都不是了。師道尊嚴其實依附于道學尊嚴。師對生的統(tǒng)治實質(zhì)上是道對人的統(tǒng)治,表現(xiàn)為思想、行為上的專制主義。從起居灑掃、應對進退直至所思所想都對兒童實行極為嚴格的管束,使小學成為忠誠孝義的訓練營地。
傳授——訓練型教學,以語文知識為最高權(quán)威,把少年兒童從君主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但師生之間仍無平等可言,因為它是以知識為權(quán)威對“無知”的學生所實行的另一種專制,要求學生聽說讀寫必循語文知識的規(guī)矩,亦步亦趨,稍有背離,仍然嚴懲不貸。1999年4月12日《深圳法制報》報道:一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一篇題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寫到:“……老鼠見了我,嚇得沒命地跑,突然一頭撞到墻上,四腳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這就是孩子的靈性在閃光,我想大作家們見了也會為之贊嘆的。可老師偏偏就在這上面打了一個大杠叉,理由是成語詞典上只有“不省人事”,而無“不省鼠事”。教師為了守住知識的圍城,毫不猶豫、決不手軟地扼殺一切創(chuàng)新精神,哪怕只是一點萌芽也不放過,這難道不是一種禍害嗎?開口說話,必循“知識”之規(guī),下筆作文,必蹈“知識”之矩,絕難達到培養(yǎng)言語能力的目的。把“發(fā)明蒸汽機瓦特是的”組詞連成句子,如果答成“是瓦特發(fā)明蒸汽機”,錯!寫“是瓦特發(fā)明蒸汽機”這句話的小孩,絕望地說:“我完蛋了。”
二、對傳統(tǒng)觀念中的師生關系的重新思考
我認為師生之間不只是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的智力關系,當把教學僅僅理解為傳道授業(yè)時,就把教師貶值為傳授知識的手段,而學生則被貶值為這種傳授的產(chǎn)品了。尤其是在應試教育中,這種關系竟惡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教師把學生看成是生產(chǎn)“分數(shù)”的機器,以學生所獲得的高分作為自己評定職稱、獲得優(yōu)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學生則把教師看作是幫助自己獲得高分以升入理想的高一級學校的工具,從而成為教育腐敗滋生的根源之地。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有的教師不惜一切手段(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向?qū)W生榨取高分。在這里,師生之間沒有任何溫情可言,有的只是敵意。若能如愿以償,尚可相安無事,否則,教師將成為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告狀控訴的對象。表面上看,教師因擁有知識而富有權(quán)威,實際上都始終懷著生產(chǎn)劣等產(chǎn)品的憂慮,甚至恐懼,而這種憂慮與恐懼,又總是時時迫使他對學生采取更為嚴厲的手段,同時這無疑在釀造學生的敵意。
三、對話關系,師生關系的新定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注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學生之間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我認為,師生之間這種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就是對話關系。
在對話關系中,對話雙方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實現(xiàn)角色的轉(zhuǎn)換,由馴化者、傳授者轉(zhuǎn)換為對話者,抹去頭上那作為布道的教主、知識的權(quán)威的光環(huán)。若能以對話老師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絕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恰恰說明他有可能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同樣,以知識的權(quán)威自居的人,應該學一學莊子筆下那個“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的井蛙,到海邊走走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渺小和無知。
作為一個教師,值得自豪的不是別的,而在于他樂于和學生一起,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攀登之中,由馴化者、傳授者向?qū)υ捳叩慕巧D(zhuǎn)換。其實,我國在“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之外,還有“教學相長”傳統(tǒng)。唐朝的柳宗元認為:“從師”即“取友”,要“交以為師”,“以其余易不足”。明代的李贄說:“余謂師友原是一樣,有兩樣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師,乃以四拜受業(yè)者謂之師;又不知師之即友,徒以結(jié)交親密者謂之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在師生的對話關系中,相互關愛是值得特別強調(diào)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總強調(diào)“尊師愛生”,學生尊重教師,教師愛護學生,這誠然是對的,但又有片面之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師為什么不能給予尊重,教師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為什么不能給予關愛?當然,完全不必廢止這個口號,而應是:教師尊重愛護學生,學生尊重愛護教師。正是相互關愛,才使平等富有意義,真誠成為必要,合作變得愉快。愛,是推動師生雙方在對話中不斷深入的動力。雅斯貝爾斯認為:“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因素。”
四、結(jié)語
我們之所以要在語文教學中特別強調(diào)在師生之間建立對話關系,是因為對課文理解不可能只有一種唯一正確的理解,應當是百家爭鳴。在寫作中不應排斥個人的認識和情感,而要百花齊放。獨到的見解、獨特的感情應當受到歡迎;獨辟蹊徑、獨樹一幟應當受到鼓勵。教師既不能代替學生生成意義,也不能將自己的悟解移注給學生;既不能代替學生生成說寫的意向,也不能硬性規(guī)定學生說什么,怎么寫。教師只能和學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說、相互傾聽、相互切磋、相互分享、相互融合。語文教育活動主要是學生與他者的對話,語文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組織、促進學生與他者的對話,并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啟發(fā),引導、點撥、幫助。語文教學對話有別于一般的對話,它具有自覺的、鮮明的、充分的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