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因為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很精彩:或語言優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丑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呼喚著生命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品的對話等等。因為,只有對話,才能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尊重,彰顯個性。那么,應如何引領學生走進“對話”的語文課堂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民主平等,引發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這就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對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這時的教師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要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就要學會尊重。在交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承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所應該享有的權利,給予學生主動發言、參與的機會。同時,教師更要尊重學生,轉變“權威”角色,與學生平等溝通,相互敞開、接納、分享。
如:在教學《赤壁之戰》一課,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論題: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慶功宴上會給誰記一等功?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滿懷探求之心研讀課文,竭力尋找課文中的“蛛絲馬跡”,為心中的英雄歌功頌德,有的還自發尋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周瑜組”、“黃蓋組”進行討論,教師也參與其中。這種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遠比教師講授知識要來得深刻。無論學生站在哪一方進行討論,他都要談到赤壁之戰的過程,都要談到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原因,還要談到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可貴的是在自我感悟課文語言和言語碰撞中產生了許多的獨特感悟和創新火花。
二、多元解讀,引領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而正是學生的解讀與闡釋,才打開文本意義結構的封閉形式,使其未定點獲得活生生的具體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正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薩特爾也指出:“閱讀不是一項機械性的行動,不是像照相底板那樣受符號的感應,閱讀不僅僅是感知,而是想象、體驗、理解、參與的過程,永遠是主動的,自由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巨大的空間,把學生當作學生,始終相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多元解讀,與文本直接“對話”, 讓學生盡情地讀。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感悟。通過盡情地讀書,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構建理解的橋梁。
如在《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盡情地讀書,自主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師:課文主要通過哪幾個典型事例突出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愛國之情?
生:主要通過“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三個典型事例。(學生充分讀書后回答)
師:細讀“勘測線路”部分,文中哪一處你最受感動,你想對詹天佑說些什么?把自己的體會用點評形式寫在書上。(學生再次投入到課文中,讀讀、畫畫、寫寫,同桌還進行了交流)
生:詹天佑你是總工程師,應該只在家搞搞設計,遙控指揮就行了,為什么要親臨現場呢?你真是與民同苦,率先垂范呀!
生:詹天佑你真謙虛呀!自己是個總工程師,還不忘請教當地的老百姓。而我有了成績就沾沾自喜,自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生,同學們的意見根本就聽不進去。
師:相信你以后會很謙虛,會有更多的收獲。
生:詹天佑你是多么認真啊!“大概、差不多”不能說,真是精益求精。而我呢,做事學習總抱有馬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態度,我今后無論做什么也該一絲不茍呀!
師:你已有了這樣的認識,今后你的學習做事也一定會精益求精的,老師真為你高興。
這個教例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進入了情景,體驗了角色,在誦讀中逐步完成了對文本的理解、欣賞與批判。因此,學生的精神活動積極活躍,言語便噴涌而出,整個課堂也在心靈的對話中活力四射。
三、交流互動,引導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平等對話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品味、討論、交流,讓他們享受愉悅的學習過程。
1.在合作中交流。要讓學生有獨立的人格,就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能得到兩種思想。”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的過程。
如上《落花生》一課時,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現代社會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做花生那樣的人?”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組、蘋果組,實話實說,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如花生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蘋果外表美,內心不美。”“華羅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但他們出國留學后還是回到祖國工作,無私奉獻,他們是落花生的代表。”蘋果組:“我們蘋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內心也美,而花生一點水分也沒有。”華羅庚、童第周不表現自己,哪里有人發現他們?總統不表現自己能當上總統嗎?”“我們各有各的長處,花生內在美,蘋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對話。
2.在互動中溝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相互問答的對話方式、方法給予適當的指導,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喚醒學生的學習需要,開啟學生的心智,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既善于表達自己,又能夠真正理解對方,從而促進相互間的理解溝通。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應當打破強加于孩子們的種種束縛,讓孩子們的閱讀更自由,更貼近自然。學生靈性翅膀的放飛需要一個“自我開拓心靈”的環境,對話就是一個十分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