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性的不完全理性以及工作的瑣碎性,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贏得學生情感的歸屬才能事半功倍。贏得學生情感應探索有效的路徑:以高度的敬業精神、良好的人文修養、藝術的言談舉止來體現自身所具有的人格之光、智慧之光、價值之光,從而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情感歸屬
高等學校輔導員工作是一項說簡單就很簡單,說復雜也極其復雜的工作,若能夠理順一個班級,學生就是樹木,不用每天澆水施肥,他們也茁壯成長;若不能理順,即使一天盯守24小時,班級也會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高校輔導員要憑借自己的人格之光、智慧之光來贏得學生的情感的歸屬,從而引領學生。
一、輔導員贏得學生的情感歸屬原因探析
首先,輔導員之所以要贏得學生得人情感歸屬,因為輔導員工作是人的工作。如果人都是完全理性的,那我們就只做工作就可以了。可人常常是非理性的,是感情很復雜的動物,大學生雖然已經過了青春期、逆反期,但他們的年齡也仍處于感情用事的階段。培根也說年輕人容易“偶爾發現幾條死理便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針對這一特征,輔導員要使學生從心底認可輔導員,在感情上對班級和輔導員有歸屬感,那么,他就會堅定而充滿熱情地跟輔導員走,接受輔導員的教育,聽從輔導員的安排。
其次,輔導員之所以要贏得學生的情感歸屬,還在于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輔導員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二者相容同生,但有時又處于一種對立狀態,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說“中國人是最討厭被別人管的,被管者總是想出各種辦法氣死管理者”。與中小學生不同,大學生已經具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問題有自己的判斷與認識,對學校的工作安排有時積極響應,有時消極抵抗。因此,面對瑣碎繁雜的、甚至是和學生有所對立的輔導員工作,只有贏得學生情感上的歸屬感,才能變復雜為簡單,才能變對立為統一。否則,任何一件簡單的工作,都可能耗費輔導員大量的精力。
二、輔導員贏得學生的情感歸屬方法路徑
贏得學生的情感歸屬,并不是說要利用小恩小惠、稱兄道弟或其他手段去哄騙學生的情感,而是要用輔導員的人格之光、智慧之光、價值之光去贏得學生真心的擁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用敬業精神贏得學生
首先,敬業是一種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中國文化是一種整體的文化、集體的文化,每個中國人都有不斷地進行自我修煉已達到于整個家族、社會的和諧的情結。所以中國人總在生活中尋求可以學習的榜樣,我們都是在“你看人家家的孩子……”的教育中長大。中國人的榜樣力量是極大的,這與西方觀念存在差距。西方管理理論主要集中在探尋員工的需求,再用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方法滿足員工的需求,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標。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各有分工,他們有明確的責權利,講究平等,但不講究同甘共苦。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非常受用以身作則。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儀式叫“籍禮”,每年春天皇帝率領文武大臣親自到田地里去耕作,雖然只是做做樣子,但上可告慰神靈,下也讓老百姓感動、感召,于是百倍地努力耕作。直到現在領導人到農家送溫暖時若吃一點農家飯、喝一杯農家水,老百姓就會覺得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感動于領導的與民同樂。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接受了大量的西方觀念,但就像歌里唱的一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中國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還是有很深印記的。所以我們要用敬業,給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從而達到教育引導的作用。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了;其身不正,遂令不行。”
其次,敬業就是最大的工作技巧。敬業投入的是情感而不是技巧,技巧、方法可能完全失敗,但情感投入必定是要有收獲的。只要工作充滿敬業精神,即使經驗、技巧、方法有所欠缺,學生也會包容和理解。筆者曾見到一位年輕輔導員,剛參加工作經驗不豐富,工作能力也不是很強,但她就是憑著對學生的不厭其煩、認真負責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的大事小事她都要過問、要落實,有時甚至是絮絮叨叨反復說。他們班學生有點問題,她就叫學生到辦公室談,到學生宿舍談,給學生打電話談,有時學生干脆不接電話,她又開始給班干部打、給學生家長打電話……就這樣叮叮當當的一路下來,直到畢業,她的班級學生在考研、就業、社會活動等各方面成績突出,學生跟她都很親近,直到畢業幾年后,學生出差路過學校,仍會拐進來看望一下她。可見,不管輔導員的性格、經驗、技巧怎樣,敬業能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敬業就是最大的工作技巧。
(二)用良好的人文修養來引領學生
改革開放,我國政治、經濟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支付了一定的社會成本,如社會人群價值觀的偏失,缺乏責任感,缺少健全高尚、獨立自由的人格等等。公務員、大夫、警察等等原本極為受人尊敬的職業形象紛紛受到置疑,職業道德的缺失,人文修養的匱乏在一些行業中已成普遍現象。教師行業也受到很大沖擊,但教師畢竟置身于自成體系的教育系統,直面的也是單純的學生,與喧囂復雜的社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處于社會各種不良風氣沖擊的最末端,受到社會各種不正之風的影響應該是最小的。高校教師雖然也存在“高學歷低素質”、“高職稱,低素質”的現象,但通常情況下,學歷職稱與素質還是成正比例相關的。因此,高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自覺維護良好的高校教師形象,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出來學生問題。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喬治·格里奧(George Graeo)在其管理理論中指出,在群體中,領導盡管主觀努力對待下屬一視同仁,但客觀上對待不同下屬的方式有明顯不同,領導常常與少數人建立特殊關系,形成圈內人士(the in-group)[1]。因此,作為一個班級的領導者,輔導員對班級里評獎學金、評各種優秀的獎項、學生入黨等等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要公平公正予以評定,不可使圈內人士占用過多有限資源。即使在平時的言談舉止都要注意一視同仁,一旦有學生感到自己是圈外人士(the out-group),就會馬上滋生強烈的不滿,形成很大的離心力。
(三)藝術的言談,展現輔導員智慧之光
大學生是有思想、有較高審美能力的,輔導員沒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較深刻、敏銳的洞察力,是很難贏得學生的尊敬的,因此,輔導員要不斷學習,從各方面提升自己,要善于從任何一件小事中挖掘出深刻道理,來教育學生。比如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事關國家、家庭、學校的重要問題,但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好,對父母依賴性大;有些學生就業定位不清晰,不愿從事薪金較低的工作;有些則對用人單位的挑三揀四有畏難情緒。臨近畢業,就打算收拾鋪蓋回家。對此,可以從成人的角度來進行教育,告訴學生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前,雖然學生大都超過18歲,但只是成年而不是成人,走出大學校門就是一個成人的標志,一定要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走向社會,決不能連工作也沒有,像未成年人一樣,被父母連同行李一起接回家去了。以此教育學生對父母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
當然,輔導員工作效果好壞,是一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正如我們常說的,市場經濟是有中國特色的才是最好的,筆者在這里談到的體會、經驗、技巧必須與個人的管理風格、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大背景大環境相適應才可能取得好的業績。
【參考文獻】
[1]劉建軍.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