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新的作文理念像一縷清新的春風,給新時期小學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的作文理念帶給了我們新的希望,我們語文教師應通過積極的教學實踐,掃蕩傳統作文教學的灰色污染,真正使小學作文寫作面貌呈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明鑒狀態。
一、擯棄面具,給作文以真實的容顏
學生作文,應是言為心聲,坦誠相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讓學生寫出新作文,就應該讓孩子們暫時放棄一下那枯燥的英語、電腦、音樂、繪畫培訓,暫時告別一下那厚厚的參考書、考試名次、口香糖和足球,去看一看那些沉默的大山、澄碧的池塘、廣袤的田園,去看一看風花雪月、高山流水、飛禽走獸、車水馬龍、紅男綠女,去看一看屋前的大樟樹和路邊的狗尾草。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入“真實”的世界中去,“引進”新的生活中去,既要求學生學會用火眼金睛去觀察生活中最平凡、最細微的事物,又要求學生學會用智慧的頭腦去思考生活中蘊含的新內容、新思想、新方法;還要求學生學會用“真實”的筆觸去描寫真人,敘寫真事,述說真話,傾吐真情,擁抱真心。只要學生做到了“真實”為先,堅持用“真情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的世界,用“真情的耳朵”去聆聽周圍的聲音,用“真情的頭腦”去體味生活的哲理,用“真情的筆觸”去敘寫熟悉的事物,用“真情的心靈”去感悟生活的美好,真正實現“目有所視,耳有所聞,心有所感,腦有所想”,學生作文就會多一層感悟,多一點滋味,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會寫出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香氣撲鼻”的新作文來!
二、根除癰疽,給作文以鮮活的血肉
傳統學生作文一直是模仿,呆板死氣。為了抒發對教師的崇敬之情,學生隨意杜撰老師帶病上課暈倒在講臺上,或者在路上接送學生被洪水沖進河水里。為了反映“助人為樂”的中心,普天下學子竟“萬眾一心”,“異口同聲”地高唱“烏有”之歌,或一心一意幫別人抱“小孩子”;或舍生忘死潛入冰水里幫別人撿“臟鞋子”或心甘情愿去幫別人推“爛車子”……在“真實”的“謊言”中,學生們共同編織著一個個“動人”的“精彩”的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獨樹一幟,敢于采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采用過的“新”材料,敢于描寫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描寫過的“新”事物,敢于使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新”方法,敢于表達自己過去從來沒有表達過的“新”觀點,敢于抒發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抒發過的“新”情感,敢于吐露自己從來沒有吐露過的“新”思想,敢于運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運用過的“新”詞句,敢于想象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想象過的“新”畫面,敢于嘗試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新”文體。比如說吧,學生過去寫記事的作文時,總是喜歡用順敘的方法去寫,而這一次,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要想寫得新穎一點,要想把高潮放到開頭去吸引讀者,就可以嘗試著運用倒敘的方法去寫。向別人介紹一樣東西,學生過去經常慣用敘述的寫法,而這一次,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要想寫得自然隨和一些,要想給讀者一個更親切的感覺,就應該嘗試著運用擬人的寫法去寫。如果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在每一次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都要求學生至少能在某一個方面有所超越的話,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生命活力、新穎別致的新作文來!
三、推倒藩籬,給作文以交流的胸襟
交流是吸取信息,吸收營養,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愿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寫成的一篇篇習作,各有各的精妙之筆,各有各的閃光之點,各有各的創新之處。或美目傳神,妙題誘入;或場面精彩,描寫動人;或語言樸實,以情感人;或妙語連珠,一語驚人;或結構精巧,新穎吸人;或亮點突出,光彩照人……經常評改、相互評改,經常交流、多向交流,就能夠相互借鑒、相互提醒、相互吸取、相互營養、相互感染,就能夠共享信息、共享經驗、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共享以語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達到心靈審美的自足、自適、自娛、自樂和自我寫作水平的提升,堅持下去,學生就一定會打造和經營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寫出豐富多彩、燦爛如花的新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