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我感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偷懶術”,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和合作學習。
一、巧“偷懶”安排課前的預習工作。由于歷史學科長期以來不被重視,很多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擠時間去做好預習,這是一個想“偷懶”的歷史教師不能偷懶且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此,我一般在學期始,就鼓勵全體同學每節課按序輪流來講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必須是與下一節歷史課的知識點相關的。講故事的只有一位,其他同學也不能只做聽眾,而要做評論家。聽完故事,必須能找出故事中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分析所述故事中有哪些與課本知識相符或相悖,為什么會這樣?等等。最后,每次由學生自行對講述故事的同學進行評分。這樣,不僅講故事的同學必須去預習及尋找相關故事資料,其他同學也不敢閑著,必須事先熟悉課本知識,以備課上對講故事的同學“找茬”并發表評論。這里,教師就“偷懶”于無形中,激發學生自覺預習的主動性也在無形中實現。更重要的是,學生主動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對歷史故事與歷史史實進行辨析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勤“偷懶”把課堂還給學生。歷史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在歷史課堂中只是扮演一個建議者、督促者、指引者的角色。郭沫若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培養出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币虼吮仨毟淖円酝鶜v史教學中教師一味枯燥講解的窘況,而善做一個“懶教師”,注重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歷史學習之門的“鑰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勤于“偷懶”,讓學生說,讓學生辯,讓學生想,讓學生動手。例如,在世界歷史《美國獨立戰爭》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預習已了解了美國的由來。在課堂上,學生對當今的美國做了介紹,而對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原因學生有許多說法,對此他們展開了議論。從中可以發現,學生通過自學,對美國歷史的了解已不僅僅限于本課內容,他們已經拓展了很多,接觸了南北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甚至戰后美蘇冷戰的歷史。雖然很多知識都不全面,但可見他們的知識面很寬,對美國史的學習興趣也較濃。在課堂表達的過程中,凡知道美國相關歷史的同學都躍躍欲試。我這個“懶”老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也不是袖手旁觀,而是適當引導。我表揚了學生的見多識廣,并告訴他們以后會對美國歷史進行一個專題性的綜合學習。回到《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內容中,部分學生又對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壓迫的行為無法理解。他們認為殖民地的人民本來就是來自英國等國的移民,本來就該接受英國的統治……沒等我反應,班內已經理解的學生馬上自覺站起來解釋這個問題了:北美殖民地經過一百多年,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對于他們而言,壓迫他們的英國殖民者就是敵人。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解決了。我給予了一個微笑,并豎起了大拇指以示贊同和表揚。這里,我這個懶老師沒有說一句話,學生們已經自己把問題分析并解釋清楚了,既證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也證明了必要的“偷懶”是可以把課堂交還學生,是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另外,相對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分析更貼近青少年的思維方式,所回答的問題更能被大家所接受。
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認識的主體,他們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和感知,教師是無法代勞也不必代勞的。例如在學習《俄國十月革命》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俄國人民,對于余糧收集制,你能理解嗎?不少學生覺得不能接受。我就說,這些同學不是不舍得把余糧交給國家,是他們的認識還不夠,我們聘請一位思想工作者來給大家講講吧!“懶”老師的幾句話吸引了好幾位學生,他們搶著發言講了一些道理。最后一位同學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不把余糧賣給國家幫助國家渡過難關,萬一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又被顛覆了呢?你還能有余糧嗎?”這樣一來,那些開始時表示不理解余糧收集制的同學馬上點頭,改變了態度。此時的“懶”老師只是微笑著說了一句:“強大的蘇維埃俄國人民是偉大的。你看,思想工作者的說服力怎么樣?。窟@些人民的覺悟怎么樣?。俊?教室里居然響起了一陣掌聲。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及對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認識,都令人感動。這種體驗,如果是老師喋喋不休的說教,學生反而不能接受。只有讓他們親自融入學習情境中,去體會去感悟,才能上升為一種情感體驗,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在教師的“偷懶”中不知不覺實現了。
三、多“偷懶”幫學生課后鞏固。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一些基礎知識需要讀背識記,于是偶爾也會對歷史知識進行一些基礎性的默寫或訓練。機械化的反復讀背抄寫是學生所反感的,更無法激發學生掌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往往把鞏固知識的權利和時間都交給學生,由學生輪流出題當考官。這樣就迫使學生要出好題,務必自己先掌握知識點。當他的習題被大家所接受,他會有很強的成就感;他的習題一旦把大家難倒,他又多了一次當小老師的機會來給大家講解。我這個“懶”教師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為題目把關,為課堂紀律把關,為評價把關。學生在完成習題后,進行組內相互批改。我要求他們的批改不僅僅要有成績,更要指出錯誤,并要寫一句鼓勵的話。因此,每次的習題批改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他們可以給別人當評委,找出別人的錯誤,自己也從中吸取教訓。在這種互動的學習中,合作能力與評價能力都得到了相應提高,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當然,事后,我這個“懶”老師就不能再偷懶了,會對學生完成的習題及批改的評價進行匯總,適時跟學生交流主要的錯誤所在并分析失誤的原因。這樣下來,一般的錯誤以后再犯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課后鞏固及反饋效果也令人滿意。
因此,歷史教學要“懶”而得法,“懶”而有道,“懶”而有效。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適當減輕自身壓力為輔的宗旨,做一個快樂的受學生歡迎的“懶”教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