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們常常感嘆:“作文之難,難于上青天。”那么,如何化解學生的作文之難呢?筆者認為只要在學生的生活與作文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學生的作文之路就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下面我就自己平時的點滴體會談談如何為學生架設作文之橋。
一、利用教材架設作文之橋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結構特點不一,表達形式各異,是學生學習寫好作文的優秀范文,也是學生寫好作文很好的借鑒。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課文中的寫作特點,適時指導學生學習。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讓學生向課文學習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練習。如:在學習《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及豐富的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并讓學生運用重點段中“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特點描寫《我們的小鎮》;學完《早》,讓學生學習作者寫三味書屋的位置和陳設的方法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小臥室,并附上示意圖;在學習完《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后,讓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一個親身經歷的活動場面,如大掃除、比賽、游戲等等。通過仿寫,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敘述的條理也清晰多了。
二、利用閱讀架設作文之橋
小學生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寫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因此為學生架設閱讀橋很有必要。但是單單從課文中學習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豐富閱讀量,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素材。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普及讀本等。
在閱讀過程中,應該強調學生要自備筆記本,隨時摘抄妙詞佳句,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常動筆的習慣,并以學生為主體定期舉行課外閱讀匯報會、討論會,開辟班級習作園地或專欄,交流閱讀和寫作的心得與成果等,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熱情,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利用觀察架設作文之橋
魯迅先生在談到寫作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好下筆。”法國作家福樓拜在指導他的學生莫泊桑寫作時強調指出:“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去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見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可見,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學會觀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練就一雙機敏的“鷹眼”,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留心觀察自己身邊、周圍的事物,使學生養成勤觀察、勤思考的良好習慣。如:春季,我要求孩子種植自己喜歡的小植物,要求學生對它們的生長過程進行連續、細致的觀察,觀察根部及新芽的細微變化。也可以進行對比試驗,觀察不同成長條件下的小植物,其生長狀況是否相同,從而推斷出植物生長與哪些條件密切相關,寫出觀察日記。等到校園草木吐綠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各種植物的葉子做一個專門的觀察。夏天是昆蟲的世界,我常常鼓勵孩子們走進夏天,去發現各種各樣的昆蟲,并把自己的發現與學生交流。秋季是個多彩迷人的季節,我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秋的世界,去尋找秋天的顏色,認識秋天的特征,探索秋天的奧秘,享受秋游的樂趣,記下多彩的秋天。冬天,我引導學生觀察小雪花、臘梅、松樹、風……總之,值得觀察的內容數不勝數,只要你指導得法,學生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利用創設情境架設作文之橋
有時一堂作文指導課,創設情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讓學生親身進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學生就能較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從中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從而喚起表達美的欲望,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
開學初,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在教師節、國慶前夕為老師和同學制作賀卡,學生們個個興奮不已。在制作賀卡之前,我耐心地教他們如何用紙,如何用色,如何作畫,如何寫祝福語等,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僅一天的功夫,他們的作品就有十幾幅。當學生們高高興興把自己親手制作的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人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為此我又在班級舉行了一次作文比賽,其題目就是《制作賀卡》。本次作文,學生既沒有抓耳撓腮、皺眉瞪眼,也沒有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反而表現得異常積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我還經常采用演小品、繪畫、編故事、折紙、猜謎語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通過創設情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之中。
五、利用批改架設作文之橋
我們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作文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鑒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贊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敞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贊美中,點燃對語文對作文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秘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橋梁設計師”,善于在學生的生活與作文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因為唯有如此,學生在寫作之路上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