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有效地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自悟、自得,從而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特長和諧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數學實踐活動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是教師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這個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是其年齡段感興趣、做得了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活動中更好地積累經驗,感悟、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習情感,為今后更有效的學習打好基礎。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進行的合作學習活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了解、關注,并試著去分析解決自己所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看來可能是幼稚的、沒有意義的。但我們要明白,綜合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不是只為了讓學生真正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而是注重在關注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怎樣發現問題的,是怎樣思考并試圖解決問題的,在關注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有何體驗,有何感悟,學生的身心、情感、思維、態度都有了哪些變化。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自己、關愛生活、發展自己,這才是開展實踐活動的目標所在。如在學習《統計表、統計圖的整理和復習》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調查訪問、翻閱書報、雜志、課外書獲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統計圖或統計表。在這一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是脫離生活的各種練習,而是充分體現實踐活動的再創造,情感體驗伴隨著活動的始終。在每次活動中,我都十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保護每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在評價中點燃思維的火花。拓展知識的視野,了解斑斕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悅。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居高臨下的師道尊嚴受到沖擊。綜合實踐活動畢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它面向的不僅僅是學生,而是更廣闊的生活世界。在紛繁復雜的教學世界里,學生是學生,教師也可能也是學生。而在某些方面,學生比老師更富有想象,創新能力更強。這就意味著老師要向學生學習,讓師生關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認真反思,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形勢。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老師作用的最大發揮,是為學生在自由空間的自由展現創設良好的氛圍,提供廣闊的空間。給學生信心,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自己能做好。老師自己要虛心,不先入為主,不存偏見,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尊重學生個性,尊重人與人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能強求一律,厚此薄彼。數學實踐活動它也存在著一個教與學的問題,也有一個教學過程的問題。其關鍵在于教師,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是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主活動緊密結合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以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教師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再次,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參與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數學應用于實際的意識和態度,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手中的工具,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比如,學生在二年級學過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后,通過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電器的長、寬等,培養學生的數字感,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三年級“尋找家中的周長”,五年級的“我的設計”等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使知識得到升華。學生覺得,他們今天的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真正實現了愿學、樂學、會學。
最后,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綜合起來,能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的作用,并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