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建立當代中國教育的創新體系,使我們擁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從小抓起,重視和加強對小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二、悉心呵護學生的創新萌芽
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有新鮮的感受、獨特的見解,就是學生的創新萌芽。盡管有時這種見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不成熟的,我們還是要給予珍惜和愛護。怎樣愛護、培育學生的創新萌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
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活動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動地獲得知識。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質疑時機。一般來說,質疑可分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和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問等。教師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并相應地進行調控。初讀前,可用“直入式”。開課后,直接要求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這時的質疑特別要注意關照差生,鼓勵中等生,讓他們勇于陳述自己的疑惑和見解。細讀中,運用“誘導式”;精讀后,可用“詢問式”。以此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進行學習的再創新,促使學生的“創新萌芽”快速成長。
三、注重學法傳授,強調個性化
1.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中培養獨立性的思維能力。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葉圣陶先生強調指出:“教師要讓課堂活起來。”怎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呢?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多向交流,課堂方能真正“活”起來。據此,教師要做到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探求獨特的見解和答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2.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突破常規,從多方面尋求答案。在教學中,要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如果總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機械地回答問題,那么學生的整個思維活動就是在教師控制下被動完成的,哪談得上自主發現、解答問題,進行發散性思維呢?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學生的舊知創設思考、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其發散性思維能力,發揮個性創造力。
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1.課外閱讀。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的創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學習作家如何創作,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集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2.個人活動。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前發展就不可想象。”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各種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3.興趣小組活動。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尤其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報小組、讀書小組、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閱讀評論,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習創作,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為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