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前,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層出不窮,但只要你粗略地瀏覽一下,你會發現不少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論與實踐似乎缺少關鍵的一點,即對個性化閱讀的研究缺少“個性化”,理解上的人云亦云導致了實踐上的盲目模仿,走進了一個個誤區。
一、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誤區
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是關注學生主體性的一種具體體現,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閱讀方式。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時候,要克服以下幾種現象。
1.教師定位不準
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大包大攬;學生在交流討論時,教師淪為旁觀者;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做中肯的評價……這是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通病,教師沒有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語文素養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自讀自悟不交流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少教師沒有認識到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總認為小學生知識淺薄、見識有限,再怎么交流也不會得出什么新意,于是只讓學生讀,反復地讀,使很多學生心中有話無處說。
3.“談談體會”不深刻
學生沒有充分地感悟文本,或者教師的引導啟發沒有到位,課堂上學生的體會常常停留在表面上,比較膚淺,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則按照教學參考書上的解釋照本宣科,學生不理解,聽了也白聽。
4.多元解讀偏離了價值取向
新課標要求教師尊重學生閱讀實踐中的獨特感受,但同時也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然而,現在不少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多元解讀,而忽略了價值取向,致使“個性生閱讀”成了“自由化閱讀”,使學生變成想怎么讀就怎么。
有感于以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結合本人多年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個性化閱讀”的理解,我認為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做到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做學習型教師。為個性化閱讀教學提供保障
葉瀾教授說過:“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所以,教師對教學的生成起著不可比擬的作用。但要做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閱讀、寫作,夯實人文底蘊,提高思想境界與文化品位,做一個有“個性”的老師。老師的“個性”還表現在教學中抓住自己的長處,或以敏銳的洞察力,或以淵博的學識,或以獨特的見解,或以豐富的感情,或以樂觀的天性,或以幽默的語言,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更表現在不斷從教與學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為個性化語文教學找到注腳,因為教師不是一個僅用文章學原理解讀讀本,以追求教學方法與技巧為要的“教書匠”,更不是一個教參話語的復制者,也不是作者作品與學生之間的“二傳手”或“中介人”。概言之,語文教師應是一個藝術家,他始終要有一種獨特的“語文味道”,精心構建每一堂課,給學生以學習語文是享樂的感受,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張起他們個性化閱讀的風帆,再賦以教師自身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找到閱讀的突破口,讓自己感動,讓學生感動,共同開創出個性化閱讀的廣闊、深遠前景,毋庸置疑。教師只有不斷閱讀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要求、教育的要求、學生的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是千差萬別的,當出現一些我們意料之外的見解時,我們教師要能從宏觀上進行駕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比較高的素養。這也正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本身要有一桶水”。
2.重視文本意義的閱讀感悟,為個性化閱讀指明方向。每個文本,都有其內在的文本意義,即內在的價值取向
文本意義的模糊與蘊藏之深莫如朦朧詩,讀者也是把讀懂其文本意義視為閱讀目標和從中體驗閱讀的樂趣。而不是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閱讀艨朧詩,不管融入多少個人的經驗,還是要從特殊的語言形式入手,通過對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間的聯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義的。因此,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帶有個體的特點,老師應從不同層面去指導,并認可不同知識經驗背景的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但一定要牢記文本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有學生這樣談自己的體會:“我不認同周總理的工作方式,他如果注意勞逸結合,不那么操勞過度,就不會那么早就逝世,那樣不是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嗎?”有的學生也說:“是啊,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周總理不應該這樣糟蹋自己的身體。”此時,我讓學生回憶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到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作為國家總理,他不日理萬機是不行的。通過師生間的交流探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進而認識周總理的崇高偉大。這個過程對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同學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3.樹立“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心靈的放飛營造良好的環境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學習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經驗等不同,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致。對此,教師要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參與思考、交流。閱讀課堂的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如讓學生自主選定閱讀任務、自主取舍閱讀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讓學生為老師出“金點子”等等。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一課時,我先布置學生晚上回去預習,讓他們采取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科學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第二天上課時,我首先對他們的學習方式做了調查:有的通過抓中心句“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統領全文;有的通過觀察插圖(插圖中周總理正在認真地審閱文件,桌上有簡單的擺設,有一疊厚厚的文件)進行圖文對照理解全文;有的通過抓表示時間的關鍵詞句(不知過了什么時候、夜很靜、公雞喔喔地叫明了)體會周總理工作的勞苦……多好的學習方式,這都得益于我沒有布置統一的學習方式,而是充分發揚民主,讓他們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心靈的放飛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4.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閱讀中質疑,把個性化閱讀提升到一定的層次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引發自我思維,這是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走下“講壇”,與學生的目光平視,做學生的朋友,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熱情鼓勵學生敢于說,敢為人先,標新立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際上,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越能幫助他們深刻地理解文章。當然,在閱讀教學中,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提出較高層次或較有價值的問題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他們,區別對待,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給予解答。這樣,讓優等生“吃飽”,讓中等生“消化”,讓后進生“解渴”,做到“上不封頂,下能保底”。在存疑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答,堅持訓練,學生們就能逐漸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自主探究,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例如在學習《窮人》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談談對丁丁所說的“我覺得桑娜很高尚,漁夫更高尚”這句話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很多學生不贊同丁丁的意見。
甲學生說:漁夫早出晚歸出海打魚養家糊口,又具有一顆善良的心,是很高尚。但桑娜在家收拾操持家務,也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她跟漁夫一樣高尚。
乙學生說:兩個人只是所做的工作不同,但他們都是為了這個家庭,他們的貢獻是一樣的。他們都那么善良,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丙學生說:丁丁是大男子主義,桑娜那么勤勞,那么善良,怎么能說漁夫更高尚呢?
丁學生說:他們兩個都是外國窮人當中的“雷鋒”。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想不到學生竟然把文章讀得這么透,把人物分析得這么細,把問題想得這么深,姑且不論丁丁和學生誰說的更符合事實,單從學生的熱烈討論、各抒己見以及學生對課本內容質疑的勇氣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學生已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他們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敢于否定與自己的認知不相符的東西,這顯然就是我們個性化閱讀所要追求的高度。
總之,教師要走出個性化閱讀的誤區,要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為學生創設個性化自主學習的氛圍,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注重正面引導,給學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的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只有善于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獨立感受、體驗、思考,才能使個性化閱讀回歸正途,使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