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制定,教育教學也隨之產生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和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的素質和觀念需要不斷地更新和發展。筆者通過學習并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現談談課程觀與英語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
一、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能力
在教學中首先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思想和生活實際,力求做到教書育人,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以加強英語課的實效性。英語課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時一定要加強。其次,英語課教學又必須有針對性,要用啟發、疏導的方法去解決學生對英語認識的困惑。我認為教師應該堅持把英語思想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充分發揮其作用,使之成為有戰斗力、說服力、吸引力的課。
以往的課程改革可以說是為了考試,因此基礎教育實際上成為單一的為升學做準備的教育,即具有選拔功能的教育,是選拔性教育。而新課程改革的觀念則可以說是“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即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養,是面向大眾的教育,或追求卓越的大眾教育。新教育理念中“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程改革的核心觀念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上既要繼承傳統的優秀的東西,又要與時俱進,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教育教學工作。其重點仍然是理論聯系實際,以學生為主。
要做到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該“授之以漁”,如“數字教學法”、“詼諧教學法”、“趣味教學法”以及“正反對比教學法”等。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的課堂活動、課外活動,從而將“死”的英語轉化為“活”的英語。我們必須很好地去總結教學實踐中產生的豐富的有用的經驗,這是我們進一步前進、開拓創新的基礎。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學習新觀念、接受新觀念,用新觀念審視以往的經驗,開拓未來,從而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
二、采用好的教學方法
1.實踐性教學。新課程改革強調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的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或教材外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
2.互動式教學。現代教育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上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其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3.情感式教學。目的在于實現師生的心靈對話、情感交流,從而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4.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即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去體驗,從中有所啟發、有所創新。
三、加強課程教育改革實踐
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要求學生根據教師設定的學習內容進行自主的研究學習和知識拓展,將個性化學習融入其中,發掘學習英語的潛能。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與同學的分工合作,在學習方法上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同時也調整并擴展了自身的學習方法。在實施這些先進教學觀念時,英語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求,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完善和優化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英語教育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于能不能將上述教學理論運用于實踐。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是這樣做的。
1.“活”用教材;2.明確“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3.教學的目的就是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學有所得;4.從網上了解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情況,用新的課程理念來指導教學,把英語課的改革放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四、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用興趣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班級的整體英語水平,按照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層次化教學。其次要重點把握聽、說、讀、寫在初中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中的組成比例,切實了解每個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以及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差異,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將鼓勵、表揚和引導灌注到多樣的教學形式當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重點加強對中下游學生的關注和幫助,促進學生的整體進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針對初中生心理進行有效的激勵,使學生在歡快的氛圍和真情的鼓勵下,逐步提高學習效果和成績,逐漸培養和提高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總之,英語課教學改革要用新的課程理念來指導,要用課堂教育教學這一陣地來實施,要用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來支持,要用“以學生為本”的情感來陶冶。只有這樣,才能將新課程觀用于英語教學改革,最終實現課堂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沈黎主編. 精讀英語教程.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復旦大學外文系、國際關系學院英語系主編. 精讀英語教程教學參考手冊(第1-2冊). 復旦大學出版社.
[3]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張道真. 現代英語用法詞典.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