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歷史性“美麗的轉身”,新課改循序漸進向世人露出“廬山真面目”——生命感和價值感。同樣,新生力量亦一如細雨滋潤著我教好小學語文的心靈之樹,“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凸顯出高山流水般靈動的晶瑩剔透。
聲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我把“拿《桃花心木》這篇課文來說,以桃花心木為主題,恐怕不是單純地寫樹木。作者借樹木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你在學了《頂碗少年》《桃花心木》課文后,在習作中是怎樣運用‘借物喻人’這一寫法的”要求學生字正腔圓連讀兩遍,以熾熱的情感期望“天才”們走出遙遠抽象的“桃花心木”,走進熟悉的身邊事物世界。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上收獲正如德國教育家斯善朗格所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近兩次的作文,我們班的效果總是不理想。與五年級二班相比,無論是書寫、選材,還是主題凸顯、首尾銜接,恰似高粱地里的谷子——差一大截兒。左思右想,反思所達不到的“期望效果”,我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粗枝大葉、粗心大意、筆觸粗放、個性不及。如何讓學生產生自己所期望的上進決心和信心,有個“借物喻人”五谷豐登的好收成?于是,趁星期五下午的作文課,先在頭一節評析上周作文,讀學生范文,講解從《課外閱讀》挑選的例文。期望學生“釋放自然之趣,揮灑想象之樂;欣賞漢字之風,體驗書寫之美;感悟內容之情,享受作文之快;運用讀寫之功,收獲學用之果。”
第二節作文課,按慣例該是我滔滔不絕布置新作文題目,拉長臉子向學生使厲害——“看我的臉色行事”。然而,我卻超出大家的想象,收上星期布置的特別“作業”——搜集素材。讓學生每人回家數出49顆五谷粒兒。布置這項“另類”作業的唯一目的,即觸類旁通,養成“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的好習慣。并寫出每類糧食的意蘊——追求細節的完美,寫出它們身上的讓一生都受用不盡的美德,凸顯“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
令我吃驚的是,全班40位學生,有15個人沒完成,25個學生按要求做到了。咦,15個學生沒完成,不是多拿,就是少數;所寫內容不是沒表達出所選糧粒個性,就是夸大其詞,連“借物喻人”都表達不清。更可恨有“濫竽充數”。令我更沒想到的是,等一檢查完,有一半的學生把自己手中的糧粒兒,毫不可惜倒入垃圾里……見時機成熟,我招呼到:“同學們,把手中的糧粒兒,各自交到組長桌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動情地朗誦起唐代李紳的《憫農》。想誘導學生說出糧食的生命感、價值感,走出遙遠抽象的“桃花心木”,走進熟悉的身邊事物世界。
“老師,你在想‘滴水穿石’呀!”
“不會想讓我們再數一數每個小組糧粒兒的多少吧?”
“莫不是想把我們的糧食拿回家喂小狗狗……”
真是古人望卻不可及的悵惘和思之不得的遺憾令我們感同身受。
“同學們,大家說的這些我都想過了,但我最想表達的,很為這些糧粒兒感到傷心。”我打住了學生的七嘴八舌,一針見血地說道:“在經歷風吹雨淋日曬之后,卻要被當成垃圾,沒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心有靈犀一點通。說到這里,不少同學已明白我的用意。我繼續深入闡明:“這些糧食,是你們的父母用血汗換來的啊。看,高粱米粒兒,正替我們犯下的過錯羞紅了臉。大豆粒兒,正被我們的傷害氣得面容蠟黃;谷子粒兒,正在用微小堅挺的脊梁托起‘泰山不卻微塵,積小壘成高大’的真諦。面對每顆珍貴的糧食,我們還能無動于衷?我們還能不珍惜其應有的價值?”
日常學習成績并不出色的李英,舉手朗讀起根據自己的“素材”(谷子),抒發“借物喻人”:“老師,同學們,平常我的作文書寫粗枝大葉,有時把‘點’放錯位置,讓‘慶’變‘厭’;有時把‘娘’寫成‘狼’,鬧出笑話;有時丟掉‘目’,把‘睛’湊合為‘靜’。現在想想,真臉紅!今后,我要像谷子一樣,從自己做起,勇于低頭,虛心向別人學習。即使收獲到豐碩果實,也不滿足。”關鍵是教師能否像對待天才一樣期望她,在李英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像太陽之光下的露珠凸顯出晶瑩剔透。
“我屬于咱班中等生,再不能把自己的價值浪費掉了。我要像麥子一樣,自抽穗開始,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并保持一種積極向上、不斷追求完美的心態,要知道‘業精于勤,荒于嬉’哪!”手捧金燦燦麥粒的鵬鵬同學“借物喻人”更精彩!
平時不開竅的戴栗,這一回真開竅了:“紅高粱純樸可愛,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不需要高等肥料,不需要充足水分,只需要一片薄土,只需要一锨土糞,就能使勁往上長,就能給人們帶來果實。紅高粱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真值得我去學習……”“借物喻人”恰到好處。走出遙遠抽象的“桃花心木”,走進熟悉的身邊事物世界變為現實。
作文課代表曉萌用自己的一首“小詩”將作文課堂“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推向高潮:“五谷豐登寓意濃,各有價值在其中。一粥一飯來不易,廣闊天地美德情。”
雖然沒能上新作文課,寫新題目,但我感覺課堂“借物喻人”這片沃土,已“長”出“人格心靈”的靈動。
人格心靈,原來是這樣純潔的一種感情,原來就產生于具體可觀的事物中。人格心靈,原來是生命感和價值感的燭照,心田的五谷會慢慢給學生長久的精神潤澤。
教學作文《回顧·拓展三》讓我最大的收獲——走近遙遠抽象的“桃花心木”,走進熟悉的身邊事物世界,學生就會愉快地學習著,幸福地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