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課作為美育的主陣地,由于受到學校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心理、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巧設課堂環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改評作業等。
【關鍵詞】初中美術有效教學 策略
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無論出生在怎樣的環境,最初的涂鴉都可以帶給他們無比的快樂。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對繪畫的興趣在逐漸減退。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筆者對所在小學、初中的部分學生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就對美術的愛好、認識、理解以及家庭態度、學校課程開設情況、教師的教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認為有兩個因素:學校外部因素和學校內部因素。
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應著力從自身出發,通過抓美術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真正活動起來,去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在美育的滋養中不斷成長。
一、了解學生心理,培養繪畫興趣
我們應該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孩子在認識世界過程中一種本能的表現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就想要畫下來,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初一“人物造型”的美術課上,當老師要求學生畫女同學頭像時,總會有個別學生要求畫別的,這部分同學是擔心自己畫不好人物頭像而要畫自己擅長的。這時如果教師生氣,以不按自己要求做作業和無理擾亂課堂為由去批評學生,就會使他們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因而,應該給他們一定的自由,讓學生從自己興趣開始,先畫自己喜歡的。興趣往往會產生“階段性”的成果,我們要把握好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在得到肯定,增加信心的同時能夠不斷進步。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地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讓學生喜歡上美術課。
二、從興趣入手,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欣賞課往往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即老師講、學生聽。技法表現課是老師在黑板上畫,然后學生臨摹。教師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干、開發智力,致使學生思想僵化、思維遲鈍,以至失去了興趣,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三、巧設課堂環節,注意作業設計
課堂內容的安排對一節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巧妙的安排,可能會出現作業沒時間做、作業太容易、作業太難不知如何下筆等情況,慢慢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下降。以前的美術課課前準備比較少,往往是老師做一些相應的安排就行,比如準備范畫、幻燈片等,不需要多長的時間,但是現在每一節課前的準備有時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同時還要更周全地考慮。比如上“向日葵”這節課,在認真、反復地鉆研教材并上網查找了大量的素材后,我這樣安排這節課的內容和上課形式:本課分為四節,第一節是基礎知識學習課,我準備了一個小課件,講解簡單的色彩知識,幾種色彩組合的方式,并結合室內設計、裝飾畫等圖片來說明這幾種色彩組合。作業是讓學生寫出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并做調色練習;第二節課引導學生了解梵高和他的作品特色,是一節欣賞課,自己制作了一個教學課件,里面收藏了梵高大部分的畫作和梵高孤獨、凄涼的人生簡介,對梵高的介紹可以讓知道的同學說,這樣更能活躍課堂氣氛。作業是談談欣賞凡高作品的感受,這時要多鼓勵,因為學生缺乏主動的審美體驗,對于賞析作品有點膽怯,所以教師要通過語言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欣賞;第三節課是技法學習課,先引導學生觀察梵高作品中色彩和筆觸的特點,然后讓學生臨摹梵高作品,可以臨摹整幅,也可以臨摹局部,讓學生自由上色,可以學習梵高的筆觸、上色的方法;第四節課是技法練習課,讓學生用已學知識,嘗試運用色彩表現四季、表現情感。這四節課的安排使得學生了解了色彩、了解了梵高,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去體驗生活,作業形式的多樣,難易度的自由把握使大多數學生做起來游刃有余。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直觀印象
多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得美術課更加生動多彩,教師通過資料收集、圖片展示、課件運用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和空間。在上“花圃”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了一些花的圖案和照片,然后把圖案的設計方法教給學生,運用電腦的合成技術讓學生看到完整的圖案制作過程,教學的直觀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學生知道,看來復雜的圖案其實是通過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及稍加變形做出來的,內心對作業的恐懼就會蕩然無存,反而愿意做練習了。在上各類欣賞課的時候,多媒體的運用幾率就更多了。
五、及時改評作業,關注教學時效
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講評、返還。如果拖延時間太久,次數多了,會讓學生感覺老師對他們勞動成果不尊重,學生就容易對美術課失去興趣,何談課堂效率。作業批改,也是和學生交流的一種方式。因為美術課一周只上一節,美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相對而言較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我通常會用一些簡短的文字表揚或善意地批評學生,主要包括學生的作業情況、上課表現、生活方面等,讓學生感覺到每次翻開作業本的意外。由于老師的評語是寫在紙上,心情較為平和,語調也很和藹,即使是批評,學生也沒有難堪的時候,而且,我注意到,這種批評的方式學生似乎很容易接受。
總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的事物,面對美的事物和畫面能夠為之感動,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美。只有懂得美的真諦,他們才能明白生活的寶貴和愛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和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