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幾次新課程培訓會,認真聆聽了來自各地的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和體會,引發了我對傳統課堂的反思。我們試圖構建一個與“新課標”合拍的課堂,在此,我稱這種課堂為“新課堂”。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走進新課堂,創設語文課堂的新境界呢?筆者淺談以下幾點:
一、激活課堂氣氛,變“被動”為“主動”
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和“主體”。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和“會學”,因此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著眼于“引”、啟發學生“探”,促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引”和“探”有機結合起來,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照搬照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創新氛圍,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以施展才華、表達個人獨特見解的空間,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有可能從事學習活動。最后,教師應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提供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和機會,不斷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認識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育觀,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給予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權利,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使課堂氣氛和諧、活躍,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淡化標準答案,實現教材的多元價值
傳統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忽視了學生自己對文章的獨特見解和感受,將學生的思維用標準答案這把鎖緊緊鎖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應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實現教材的多元價值。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有其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他們無拘無束地表達真情實感、進行多元感悟。如一位教師在上完《烏塔》這篇課文后提問道:你認為烏塔一個人外出旅游,這樣做對不對?這樣,學生的主觀感受自然不可能是同一的。因為這篇課文中作者贊揚的就是烏塔獨立自主的品質,所以絕大部分學生認為烏塔這樣做是對的,應該學習。而有幾位同學卻說這樣做不對,他們認為烏塔還小,不應該一個人出去旅游,這樣太危險了,父母會很擔心的。對這些學生的見解我們也應給予肯定而不是否定,因為他們是從安全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這是他們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作為教師,特別是接受了新課程理念的洗禮后,我們更應該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以實現教材的多元價值。
三、從單一的課堂回歸生活,變“封閉”為“開放”
課本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課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這種封閉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課堂教學向前邁進的“絆腳石”。基于此,要加強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實踐表明,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教學應從課堂中走出來,在廣泛的社會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優化學習環境;應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加強綜合性,在開放中見成效;開放性的教學理念應走出校門去實踐、體驗,充分挖掘校外的各種教育資源,加強與課堂教學的融匯。譬如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團體組織的大型活動,以豐富學校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充分誘導學生,讓思維發展
傳統的課堂教師是傳授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上雖然也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但這一互動關系呈直線單向狀態,課堂教學波瀾不驚,即使有波瀾,也只是表面上的熱鬧。這樣的狀態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課堂不能呈現其涌動的生命活力。而互動反饋多媒體教學系統所追求的課堂教學則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他們主動性的發展在不斷的培養中從“學”的領域擴展到對“教”的參與。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地進行“思維暴露”,使學生不僅了解教學重點和教學動機,而且清晰地把握教師教學的思維軌跡和清楚地掌握要攻克的教學難點,和學生形成默契的配合,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提高,更是師生互動的必要條件。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以上是我參加新課程培訓后的幾點感悟。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師,我們的當務之急應是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探索,將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切實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我們一起學習新課程、了解新課程、研究新課程、推進新課程,一起走進新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