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優質教學,即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學,優質教學當然是有效教學,但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教師對教材鉆研深刻,上起課來就會微言大義,發人深省,從而讓學生聽起來輕松,嚼起來有味。與深刻相對立的是膚淺,膚淺的實質是智慧的疲軟,膚淺就像一鍋二十七八度的溫開水,既沒有沸湯的那樣的燙人,也沒有寒冰那樣的徹骨。因此,你不要指望從膚淺者的教學中去尋找刻骨銘心的印象。
一、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
這樣,他的課就如同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旋律、一項發明,是獨一無二的創造,學生聽這樣的課就像是在獨享一片風景。獨到的東西總會給人特別的、難忘的印象。獨到的對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從眾。平庸者只肯定別人肯定的,也只否認別人否認的。至于那些應該肯定而別人沒有肯定的東西,他是斷然不會點頭的;同樣,對于那些應當否定而別人沒有否定的東西,他也不會帶頭說不。所以,一般來說,你想從平庸者的教學中討到什么讓你開竅的鑰匙,往往是徒勞的。
二、教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
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他都應該有所跋涉,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縱要深,像丁字形;橫要寬,如寶塔狀;縱橫結合,雙向并建,儲學積寶。這樣才有可能口含靈珠,游刃有余,講起課來縱橫捭闔,左右逢源,隨手拾來,妙趣橫生,見地別具,吐語不凡,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使其如同進入一個遼闊、純凈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地陶醉。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汲取人類文明史的豐富營養后,厚積薄發出來的藝術“精品”。它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與廣博相對立的是單薄、干癟,知識貧乏的教師講起課來干干巴巴,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系和聯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啟發的最高境界是以靈性啟迪悟性。富有靈氣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神領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三、教育機制必不可少。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教育學理論,如果他缺乏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這是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充滿變化和問題。任憑事先如何周密的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教師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還會導致師生產生對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總能靈感閃現,奇思妙策在瞬間激活,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教育機智就其實質而言乃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其要訣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換角度,以智取勝。表現在語言藝術上則是直話曲說,急話緩說,硬話軟說,正話反說,嚴話寬說。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