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廣大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語文課程“工具性”不可弱化,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也是我們主要的交際工具,熟練掌握并使用這一工具的任務則是語文的專司之職。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著眼于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人文性則著眼于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又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它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從而相得益彰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一、正確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關聯有機統一在一起的。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在注重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明確在關于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具體教學活動中,不是單純的有關語言文字的教學。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態度等人文性的內涵。
另一方面,語文的人文性不能脫離語文的工具性,不能脫離語文的知識與能力的教學而單獨進行,語文的人文性是以語文的工具性為載體的。這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人文性必須緊扣文本,文本是以語言文字作載體而形成的。因此我們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直接討論作品的思想內涵。如果脫離文本討論作品的思想內涵,那么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樓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就如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家庭環境、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對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具體的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走進文本的深處,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語言,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使情感得到陶冶。
(二)人文性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每篇課文所包含的人文性內容都不是一模一樣、一成不變的。語文課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所包含的人文性內容不是自成體系的,如果把人文的內容當作一個被割裂的獨立的部分來學習,這就會使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因此,語文課的人文性內容的傳達只有與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相結合,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從教學方式看,人文性的教育不是以簡單的說教,抽象的說理和機械的灌輸方式進行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和賞析語言文字,逐漸領悟理解體會的。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即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緊密聯系相連的,是在一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
二、寓教于文,在人文性與工具性之間建立支點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之所在。離開“工具性”來談“人文性”,有舟無水,寸步難行;同樣,只有工具性,沒有人文性,有水無舟,亦無法欣賞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兩岸走”的絕妙景致。所以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蹦敲矗绾卧凇皟尚浴敝g建立支點,使其“貴”而不難,保持平衡呢?筆者認為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于文。著眼于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結合,既要注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又要強調語言內容的感悟,培養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它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能力,還包括品德和審美情趣以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并把讀、想、說、悟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在掌握語言文字的同時,一步步使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真情,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文字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也會在孩子們的心田中油然而生。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得益彰,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教育應服務于人生全程。”所以,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學生學會做人,正確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之共同和諧發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吸納語文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滋潤靈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領悟和把握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語文課文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個領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蘊涵現代文化的精華,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因此,只有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再次,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鼓勵學生獨特體驗,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宗旨,使學生的思想更健康,品質更高尚,個性更張揚。從而,為學生將來擁有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