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闡述有一個重要思想,即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把學生的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教學,語文教學沒有激情,沒有創造,沒有靈性。語文教學要想實現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首先要打破課本、課堂的束縛;其次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讀作為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方式,更應納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讓學生先質疑,不失良機地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思辨,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帶著疑問來讀文章找答案,在解決了問題之后,我又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小鳥和青蛙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節課結束,課堂整個被學生學習的氛圍包裹著,而以讀代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讀”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要將“讀”做到讀出感情、讀出水平卻也不易。其次,“讀”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如朗讀、默讀、速讀、表演讀等等。如果合理運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讀”扎根于語文教學中呢?我覺得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教師范讀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引導,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也很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依惜別之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依據教材指導朗讀
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如朗讀《北京》這一課要帶著對北京的向往和熱愛之情,讀出北京的美麗、可愛,要注意對課文的整體感悟。閱讀本文的關鍵,是對北京的名勝古跡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真切的感受。教學時,我加強示范朗讀,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北京的美,從而讀出我們的自豪,讀出我們熱愛偉大祖國的語氣。
三、重點段落著重朗讀
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我們成功了》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劃出重點句段讓學生朗讀,并請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如第一段中的“不約而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涌上街頭?“北京立刻變成歡樂的海洋”是什么意思?從“任激動的淚水盡情流淌”這句話中能體會到什么?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引導學生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熟讀成誦激發興趣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讀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感情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