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用學具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加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每個數學老師一直研究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把自己平時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方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創設情境,有效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在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我首先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春游嗎?喜歡去哪里?讓學生暢所欲言,引導他們交流各自喜歡春游去的地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然后課件出示春游租船問題的情景圖,提出問題:瞧!圖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畫,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從而引入新的學習。在這里我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將數學知識用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創造了條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人人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具有探究意識,作為教者我在課堂教學中多次安排合作學習,并加以細致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采取了合作交流、主動探究質疑的教學方法,使課堂交流成為一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并一次次得到深化。在教學例1時我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圖,從圖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接著讓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與小伙伴合作交流,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良好地處理了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關系。在教學例3時讓學生再次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去傾聽別人的意見,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別人的做法。在交流中體驗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分量,分享著互助與競爭、成功與挫折的體驗。
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會了交流,增強了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休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學習的愉悅。
三、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例如教學第四冊“剪一剪”時我首先出示已經做好的教材上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問學生是否愿意自己動手剪出這樣美麗的圖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真正體現“人人參與,人入是學習的小主人”的理念。其次在動手操作時先教會學生剪一個小紙人,首先出示一個小紙人的圖形,沿中線對折,然后讓小人重合為半個小人,再讓學生回憶上學期剪對稱圖形的方法,討論剪小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再動手剪一個小人。緊接著在剪一個小人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剪并排排列的小紙人。在這個環節我先示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剪出來。在學生剪的過程中我走入學生中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剪完后并進行展示。最后教學生剪圍成一圈的小紙人,這次我采用邊示范邊讓學生跟著剪,剪出圍成一圈的小紙人。在這個環節中我抓住學生好動、樂于動手動腦的習慣,讓學生親自動手剪,感受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并通過觀察圖形的形成過程找出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小主人。
四、充分利用學具,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大綱》修定版指出: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較好地理解數學概念,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具,指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操作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在教學第四冊“平均分”時我讓學生利用小棒擺出幾個自己喜愛的相同圖案。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圖案用的小棒的個數有什么特點?接著給幾名學生分糖果,每人分的個數不等,問學生是否同意這種分法。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這兩種分法有什么不同之處,使學生初步了解“平均”的含義。并通過水果圖片讓學生動手分,可采用不同方法,但最終要達到每份分得同樣多。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意識。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達到了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而又心情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教學才能處于高效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