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時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它可以開發人的良知和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全面成長與成熟,從而去實現成功人生的理想。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希望,幼兒時期,良好禮儀的培養應當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良好禮儀的形成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如何將他們培養成為文明識禮的新一代,是新世紀的重要課題。在此,將禮儀教育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共享。
一、以有勝無,營造禮儀文化氛圍
環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環境形成對幼兒的影響深遠,幼兒園是教育幼兒的最佳場所,對幼兒園環境的精心布置和主題化營造,不僅可以凸顯幼兒園的個性和品位,而且也可以成為禮儀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而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孩子在園時間長,幼兒園以及班級的環境對幼兒的精神面貌、文明行為、思想道德無不受環境的影響。走進幼兒園,舉手投足之間,孩子們就能在教室、走廊、寢室、盥洗間的醒目位置看到一些圖文并茂的宣傳話語,如:“早上來園,說聲老師早;微微笑,心情好,沒煩惱,這世界,多美妙”等等。
孩子每天只要一走進幼兒園大門,踏上樓梯,抬頭便能看見這些醒目的宣傳口號;邁入教室,顏色鮮艷、生動形象的禮儀宣傳畫面映入眼簾,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和爸爸媽媽共同朗讀這些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兒歌,在視覺上和聽覺上給予強烈的沖擊,起到了提示性作用,體現了教育性和藝術性。整潔、優美、生氣勃勃的幼兒園環境,會使人的心靈美化,使幼兒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自尊自愛的意識,起到同化作用。幼兒和教師在生活、游戲、學習中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對文明行為、思想品德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小促大,緊抓日常行為規范
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我們在進行禮儀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孩子進行體態禮儀的教育與練習。如:坐姿、站姿、走路的姿勢,以及良好進餐睡眠姿勢等,受到了家長的好評。
家長高興地說:“我家孩子現在懂事多了,無論在與人說話方面,還是交往禮儀方面,都成了我的老師了,我要是做得不好,常常挨他的訓呢!”家長的話真正說明了我們禮儀課的意義所在,說明我們讓幼兒從最基本的行、走、坐、臥學起,從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學起,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最有效的做法。我們在教給幼兒初淺的禮儀知識和行為時,不但要告訴他語言應當怎樣,姿勢應當怎樣,還要向他講一些深入淺出的道理,即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等等。 例如:為什么要常常保持微笑?與人交談應正視對方?應該怎么樣打、接聽電話?為什么要孝敬爺爺、奶奶等等。一遍遍、一次次經過我們耐心的解釋和教育,使孩子漸漸明白了:在與他人交談時,要誠懇、大方,運用語言要親切、準確,與人見面時微笑和使用了禮貌用語,別人就會更喜歡你……
在禮儀教育活動中,我們利用禮儀教育活動進行了“儀表儀態”、“在園禮儀”、“家庭禮儀”、“進餐禮儀”、“待客禮儀”、“做客禮儀”等系列專題課,介紹禮儀的意義、禮儀的規范。通過這些活動及隨機教育,孩子懂得了:去別人家作客時,門鈴不能長時間按著不放,也不能一觸即離;敲門要有節奏感,不輕不重、不急不慢,最多只敲兩三次;不可以在門口大聲呼喊;也不能透過縫隙窺視有沒有人在家;門虛掩或開著時,應當敲一兩下門并問:“可以進來嗎?”作客的時間也不能太長,更不能賴著不走,一般玩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回家時要很有禮貌地告別……
三、以適為準,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教育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為準則,根據其薄弱環節,幫助幼兒定階段目標,定計劃,且制定的目標應是幼兒通過一定的努力就能達到的,即“跳一跳,夠得著”。太難達到的目標會使幼兒產生畏懼心理裹足不前,難度適宜的目標才能激起孩子努力的信心。在孩子達到了一個目標之后,引導其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循序漸進,最終達到文明禮儀常規的要求。如:班里的陳鋒小朋友,剛入園時,上課不能集中精神聽講,總喜歡說話、離開位子,還喜歡亂吼亂叫,甚至攻擊小伙伴,影響其他孩子玩游戲。玩玩具時也喜歡亂扔亂放,不愛護玩具。我將他平時的表現用DV拍下,在全班孩子面前播放,然后和大家討論“他做得對不對?”并請陳鋒評價自己的表現,再結合自身情況,找出自己還不能做到的常規要求。最后和老師、小朋友們共同制定一個“文明守紀、爭當陽光寶寶”的計劃,設立一個個階段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上課時,做個認真傾聽的好寶寶,把有趣的話題留在下課時再講。第二個目標是:說話輕輕、走路輕輕、玩玩具輕輕,做個“輕輕寶寶”。第三個目標是:和小朋友友好相處,交上更多的好朋友。制定這樣的階段目標,使原本看似遙遠的目標有了實現的可能,陳鋒小朋友在老師同伴的幫助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其中的兩個目標,還有一個目標正在努力。
四、以禮帶禮,突出教師表率作用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之一就是: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作為教師,我要求幼兒每天離園前,能自覺地把小椅子擺放好,整理好自己的儀表、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用品才回家。平時,看見地上有紙也馬上彎腰撿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教師以身作則,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無聲的引導。要讓幼兒注重禮儀,教師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則,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堅持正面引導和講解。
五、持之以恒,強化幼兒禮儀意識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某些技能通過訓練,可以順利地進行遷移,通過禮儀教育,使幼兒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這就決定了文明禮儀教育應持之以恒。幼兒年齡小,可塑性大,發展還不穩定,自制能力也較差,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強化禮儀訓練是比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幼兒禮儀表現具有時好時差的反復性特點。有時會有倒退的跡象,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禮儀規范的具體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執行,或始終如一堅持;再有禮儀知識的回生、常規訓練的松懈,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等也會使學生的禮儀表現產生反復。教師應明白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應對孩子充滿信心,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對幼兒禮儀教育應持之以恒。如:“午休時安靜就寢”,幼兒在遵循這個要求時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個別較活潑好動的孩子,有時不自覺地躁動起來。教師這時應多提醒孩子,強化訓練,鼓勵孩子努力克服好動的缺點,相信孩子能做好,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克服自身的缺點。有了教師的信任和鼓勵,孩子就能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最終達到文明禮儀常規的要求。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讓我們一起努力,給孩子播下一段好習慣,幫孩子收獲一個好命運,讓每個孩子都做個“知禮、學禮、懂禮、用禮”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