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要適合“人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要關注學生——人的本身!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教心、以情對情,平等的人際關系和情感態度,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大語文的觀念,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終生,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不是空洞的說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人”。
【關鍵詞】 人的發展 語文能力 學生的主體地位 大語文的觀念 終生觀念
上世紀末,《北京文學》為代表的幾家刊物率先向中小學語文教學發難,稱之為“誤盡蒼生”,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語文教學的大討論。步入新千年的第一個月,教育部又下達了“減負”指示。在此背景下,我們探討語文教學如何適合“人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
縱觀我的實際教學發展過程,從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開始,我便走出了只重教學過程和教材處理的范圍,開始了對學生的關注,并以對學生認識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學生觀已成了我教學觀念的核心,我教學中的每一個小的進步都與我對學生的思考有關。面對素質教育的呼喚,新世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與學生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
首先,教師必須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所謂以學生為主體,并非體現在時間的安排上,而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應當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主體,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體。如講《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過去我采用教師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帶動學生學。現在再教這篇課文,則先由學生自學并提出問題,然后全班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分小組討論,最后師生一起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許保留意見。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個人研讀、集體討論、教師點撥相結合,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很受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效果。
其次,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對心、真誠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際關系和情感態度。學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處于和諧自由狀態,才會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自由地想象和創造,從而愉快地熱情地吸收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想象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如有一次,我到鄰校上公開示范課,上課前我做了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后向學生提問:你們覺得我和你們原來的語文教師有什么不同?學生七嘴八舌,從身高、胖瘦、膚色、著裝、年齡、性格、習慣乃至癖好等方面進行了有趣的比較,這種廣泛、有趣的比較創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熱烈的氛圍,師生初次見面的陌生感、距離感消失了,師生的心貼近了。在隨后的學習中,學生學得非常輕松、愉快,思維活躍,效果頗佳,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再次,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語言文字,而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凡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有利于學習語言、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應進入教師的視線之中,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動力、契機和材料。教學中,我極力幫助學生挖掘蘊藏的情感因素,因為這些情感的引發,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一次我教《背影》時,學生覺得好笑,因為他們并未開啟自己的情感閘門,并未設身處地去體驗作者深沉真摯的情感。第二次再教這篇文章時,我啟發學生講講父母對自己關心的事情,有些同學講得極動情,淚花閃閃。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角色,這時再進行課文的學習,學生已不是單純在學習語言文字,而是伴隨獨特的、具有個性化的生活經歷,再一次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學生的學習被融入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的過程之中,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還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有一種未來觀念、發展觀念、終生觀念。教學需要傳授知識,需要培養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要有全面科學的基礎目標,還應當體現發展性目標。這種發展性目標就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發展的角度看,決定學生未來成就的不在于基礎的知識和能力,而在于其創新的意識與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教師不要僅把知識教,而要在教知識的同時給人以智慧,要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向已知發問,任何創新都是以發問為前提的,學習前人的知識,就是要把前人走過的創新過程再次發現、再次體驗,教師要有這個意識,由已知不斷引出未知,使學生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都能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改變傳統的教學觀,確立正確的教學觀,不再把語文教學僅僅看作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簡單過程,而更應將之視為啟發學生智慧、培養其創新精神的活動,這是教育的發展為我們提出的明確要求。以人教人,把學生看作大寫的“人”是教學的前提,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我愿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矯正、調整自己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 北京文學.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教育部,2001.
[3]江平.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
[4]李鎮西. 課程師生關系新境界.
[5]王富仁.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同時堅持三個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