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各學科知識都得通過課堂教學來傳授,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核心是教材教學過程。
一、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學習素質教育有關理論,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努力改革與素質教育相悖的教行思想。在以前的應試教育下,大部分教師都在思想中有定型的教學模式,要在思想上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必須認真學習素質教育理論,深刻認識現在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樹立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改變以前那種教師不厭其煩地講、灌、填,學生被動地聽、記、背,學生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應試教育局面。
學生是素質教育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素質發展提高的服務者。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以“學”為中心,體現素質教育精神,把握教學各個環,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學生由“學會”轉陽“會學”,變由教師“教”轉向學生“學”與“創”,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
二、課堂教學要以“學”為中心,體現素質教育精神
傳統的課堂教學片面強調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雖然也講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但學生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教師設計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學習,不敢超越教師或標準答案。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以“學”為中心,充分體現主體精神,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導趣、導疑、導思、導創,讓全體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1.要制訂恰當的目標。我們進行教學,關鍵是制定適合學生實際的目標。這里的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目標,目標一定要適合學生,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可強求一致。布魯姆創造目標分類學,其本意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會找目標,然后通過學習達到目標,若目標全部由教師制定,很可能造成目標與學生脫節,因為學生的學習程度不同,學習新知識要達到的目標也不一樣。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嘗試法的應用,由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確定學習目標,進行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再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練習結果,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體驗嘗試的成功,在愿學、樂學中達到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握住重點,其目標可讓學生自己確定,自已完成,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其自主學習。
2.要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設計諸多的教學活動,如回答問題,閱讀教材,演示實驗,動手操作,互相討論等,實施開放性教學策略,開放學生的。情感、思維、動作,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①創設“群言堂”的民主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一種自信、安全的學習環境下積極發展。②圍繞主題,進行啟發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多提問題,多思考,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把學生置于“憤”“悱”狀念,置于問題的環境中,才能引導學生去質疑問難。為此,我們提出“讓學生大膽提問,師生平等探討教學內容”的要求,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經過學習、思考,最終自己解決問題。③培養興趣,寓教于樂。學生能否認真學習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只有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才能使其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在教法上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等教法引入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恰當適時地運用表格、圖片、漫畫、幻燈、投影、錄像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環境,通過感官充分促進大腦的認知、體會和記憶,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獲取知識的滿足,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使他們興趣盎然。
3.要啟迪學生思維,指導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啟迪學生思維,使其“會學”是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有關的科學思維方法,啟迪思維才不致成為一句空話。①動情引趣。傳道是人與人心靈的交往,學生情感大門敞開,學習興趣濃郁,思維就會活躍。②、設疑攻難。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思、疑是密切相關的。在教學中只有創設問題,以疑引思,以思解疑,才能形成教師循循善誘于前,學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學局面。③橫拓縱延。所謂橫拓,就是根據問題情境和事物本質特征,橫向搜索,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的廣闊性。所謂縱延,就是根據問題情境,確定發散源,向事物的縱深探索,以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往課堂教學中,注意知識的橫拓縱延,既可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知識結構,又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④辨異求同。在教學中,比較兩概念或兩類事物異同,便是最為典型的辨異求閱。通過辨異求同,可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