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并不意味著拋棄優良傳統
新課程、新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理念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它要求教育工作者緊緊把握創新這根主線,在課堂內外加以實踐。一部分教師在實踐中,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全新的,于是拋棄了傳統的東西。殊不知新課程理念不是無源之水,它是以深厚的傳統教育理念為基礎的。因此,只要不是與新課程起根本沖突的,許多傳統的方法還應該而且必須繼承和發揚。儒學大師們早就提出的至今仍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學思結合、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強調自主學習,并不是要徹底放棄接受學習,像范讀、范寫、領讀、直接告知、難句的講解等照樣是可以使用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的教育方法都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智慧的結晶,是科學的提煉。教育與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但這種改革和創新應該是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那種把舊的、傳統的方法一腳踢開的做法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在具體操作中,也必定是行不通的。
二、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作用
不能忽略語文的人文性專統的語文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毒害,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忽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不注重情感體驗,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效果的最后達成不全看教師教得怎樣,主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學習本是一種自主的實踐行為,帶著問題、本乎需要、自主獲得能力。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語言大師,他們的語文水平都是通過自主實踐提高的。
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應當是學生發展的服務者、激勵者,教師應當由演員變為導演,由權威者變為參與者;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由被動接受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課堂是個大舞臺,學生都是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求知欲強,表現欲旺,教師一定要積極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學識、才能去思考、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讓學生明白課堂是發現錯誤的地方,課堂是展示自己特長的地方,激發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多元化的觀點。鼓勵學生沖破盲從書本,膜拜師長的思想牢籠,具有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實踐證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革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
三、大膽革新內容,變枯燥的為鮮活的
對語文教學內容來說,教師不斷打破教材的一些框架,不必為教材所囿。通常情況下,教材的編寫總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更談不上超越。那么沒有固定的教材能否進行語文教學呢?國外的“全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從常識出發,凡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均可作教學的范本。因此,教師可以不必“照本定本”,而要適用教材,突破單篇課文的約束,不斷從課文延伸輻射開來。教師應積極熱心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廣泛涉獵,開發課堂教學的空間,讓教學內容向社會延伸,從課外、從深廣的社會生活中選取一些符合時代潮流、反映社會新氣象、科技新動態和文學新思潮的優秀作品來充實學生的認識空間,讓學生多讀書、看報、看電視,讓課堂充滿時代氣息,為課堂注入鮮活材料。
四、教學中既要強調競爭,也要講求合作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些現象,教師過分強調競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就某一個問題展開小組競爭。或者,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看看哪個學生搶先回答出來。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在競爭中學習,個人目標的實現與群體目標的突現是種負關系,個人目標的實現與群體的競爭相聯系。當學生們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而彼此競爭時,他們努力學習他人,目的就是為達到一個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能夠達到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成績通常是以常規參照(nII—ref lced)為基礎來評定的。這就要求學生們要在他們的同伴中做得更好才行,只有班上其他同學達不到目標,自己才有可能達到目標,其間的相互關系是消極的。大家都想勝過別人,孤立別人,自己才有可能走到目標,慶幸他人失敗。而在合作學習情況下,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是一致的,個人目標的實現與群 體合作相聯系。語文課堂上的合作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能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對一些社會性的、動機性的和態度性的等這些非認知教育的結果也有積極影響。語文課堂中的合作,會導致人際吸引,能相互促進。當然,合作學習并不排除競爭,合作與競爭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形態。
另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學貴有疑”,人們的進步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我們平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設疑,自己去推想、證實。探究性閱讀很自然地把學生的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可以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去查找、篩選自己所需的信息。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只有勤動腦研究,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