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陣地,而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夢想,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希望,因此應當切實實現“減負”“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創造高效課堂。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高效課堂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數學 高效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陣地,而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夢想,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希望,切實實現“減負”“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基礎上的更高層次追求,我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
一、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
1. 了解學生個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全面了解每個學生性格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2. 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積累。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消除了課堂上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障礙。3. 了解學生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全體學習輔導和個別學習輔導,搞好提優補差工作。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寬松融洽的教學環境,作為教師自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是一個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的群體,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這樣,不僅便于教師控制好教學秩序,還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是教師要在課堂上維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發展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效果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師要讓課堂教學得到高效率,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處于“想學”、“要學”的狀態,二是要解決課堂教學“學什么”、“怎么學”、“怎么教”等系列問題,并且還要創造條件,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部分,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對學習充滿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必須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蘊含著的許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并把它們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教師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學生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四、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
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學習新知識時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思維,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就個體學習的內在的質而言的,關鍵是看自我在學習活動和學習行為中的角色地位與表現。與之相對的是“被動學習”、“他主學習”或“機械學習”。
五、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高效的課堂打下堅實基礎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培養學生上進心的同時,應當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的上進心也就“定向”了。學生的上進心是教師組織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要致力于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難免會有反復。我們要善于抓反復,反復抓,學生一定會上進的。其次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責任心的培養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如:上課坐姿規范,精神飽滿,精力集中,思維活躍。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善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有合作意識。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計算后,要養成檢查的習慣,認真書寫等,學生逐漸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六、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性”學習,是指將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當作一種教學資源,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并相互進行交流,把小組中的不同思路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的一種互助性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重在提倡教師充當導演,學生當好演員,巧妙地運用師生、生生、組際間的互動,把導與演分離。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教師不再把自己視作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尊重學生潛能和主體地位,力求導為前提,演為主體,把大量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創造一種積極互動的關系,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共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愿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為學生將來成為社會創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