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文課堂,有百分之八、九十用于課文教學。那么,我們的課文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呢?1.通過典范的白話文來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2.通過學習,使學生受到教育;3.對人類文明的傳承,使學生受到悠久而古老的文明的熏陶;4.通過后天的學成,使學生能夠創造。
但是,我們現在的課文教學的語文課堂又是怎樣的呢?在課改之前,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在講臺上聲嘶力竭地講解,學生在下面拼命地做筆記,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點,機械地應對考試。課改之后,就又偏離了目標,過分強調學生有個性地理解課文,忽視了對原文主旨的感悟。
出現以上這些謬誤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認真去領悟《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閱讀教學部分的指導意見。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毫無疑問,我們須緊緊抓住文章的主旨,有個性地閱讀與理解文本。另一個原因是教師沒有認真摸索語言學的規律,有些理論不必大講特講,而學生通過后天的學成和與人交往就知道和能夠應用。所以教師要端正態度,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領會語言學的規律。
怎樣來落實我們的課文教學目標呢?我想對一篇文章的解讀是有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對文章的誦讀。選做教材的文章大部分是典范的美文,應該反復地讀誦,有感情地品讀,做到含英咀華;第二個層次是對文本精神的解讀,體悟文章所要宣揚的是什么,所痛惜的是什么,與文章中的主人公同悲歡,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三個層次是對文章形式美的欣賞,如對優美的詞句,精彩的選段的欣賞,對傳神入化的描寫的欣賞,第四個層次是創造與拓展,如對美文的仿寫,對精彩故事的續寫,對課外美文的搜集與點評,或動筆寫一寫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這四個層次應該因人而異,而不是對整體學生所需要達到的目標。第一、二、三個層次是針對整體學生,而第四個層次應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
落實第一個層次是很重要的。只有對文章的反復誦讀,才能對文章有所理解。正如有人說:“對于課文,除了讀之外,依然是讀。”對文章有感情地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體悟文章感情的一種重要的方法,也是訓練學生的語文水平的必要手段。要求所有的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課文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誦讀的方式是可以多樣的,既可以全體學生朗讀,也可以學生之間進行朗誦比賽、教師與學生進行誦讀比賽,或聽錄音后誦讀,避免枯燥無味。
第二個層次就是對文本精神的解讀。一篇優秀的課文,往往蘊含著編者的教育意圖,飽含著作者的深情。我們在有感情地朗讀的情況下,要注意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搜集當時寫文章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地領會課文的精神實質,才能走進作者內心,聆聽其內心的呼聲。如《匆匆》一文,讀誦之后,我們就會被作者這種因時光的流逝而無奈與痛惜的心情,對有心報國而前途不明的彷徨無奈的心情所感動。作者一詠三嘆,反復設問:“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讀了之后,能不惶惶然嗎?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朱自清先生這樣的熱血男兒的赤子之情。這就是我們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每一篇課文都濃縮著情、洋溢著情,既有崇高的頌情,又有痛斥的貶情;既有濃烈的親情,又有熾熱的友情;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溫潤的柔情;既有歡悅的喜情,又有凄慘的悲情……對文本的研讀,恰似聆聽一聲聲“情”的述說。
體悟文章,必須高屋建瓴,而不是耍“花招”。如《草船借箭》一文,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用“借”這個字而不用“騙”字呢?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答案是:有借有還。借來的箭在打仗時送還給曹操——就是射曹軍。其實不然,假如通讀了《三國演義》就會知道,作者羅貫中是站在封建王權倫理的角度來寫的。同是奪權,講劉備是英雄,曹操卻是奸雄。所以,劉備這邊的事跡大部分是用稱頌的口吻來寫,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我們解讀文章,一定要正確,否則謬誤流傳,害人不淺。
第三個層次是對文章的形式美的欣賞。如《窮人》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它的形式是很美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以交叉的筆法,由屋內寫到屋外,再由屋外寫到屋內,從而可以體會到窮人的窮與桑娜內心焦慮的心情。要讓學生體會欣賞文章的形式美,就要反復地誦讀與吟詠,也可以試著仿寫。這樣,學生的語言素養必有提高。
第四個層次是拓展與創作,是落實以讀促寫的一個措施。要落實這個目標,就要鼓勵學生動手去寫一寫。可以對優秀典范的美文進行仿寫,也可以自編童話、寓言或寫人記事描景之類的散文。勤動筆寫,只要持之以恒,必見成效。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既封閉的又是開放的。封閉是指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不能浮光掠影,不著邊際,亂侃一通,結果白費光陰,所以課堂應該是封閉的。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正確的導向,而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旨亂贊譽。
同時,語文教學的課堂也是開放的,不能局限于教材與教參。應該結合實際,結合風俗世情,對教材再加工。應該多選一些有時代氣息的美文進入學生的視野,多介紹些新的思想與文化,讓課堂充滿時代氣息。
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反思我們的教與學,不斷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育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