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與式教學的含義與作用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的積極成分,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主動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論。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準和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者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境所支配的。與此相反,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學習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學習者可從工作、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
參與式教學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在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來自學習的趣味、意義和挑戰性,學生便能克服困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滿足。參與式教學符合人類學習過程的心理學規律,因而更有利于培養出有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
參與式教學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作“接收”或“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視作具有潛能的創造者。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創造。
二、參與式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確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富有興趣地參與課堂教學。俗話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令人不感興趣的強制性教學活動勢必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才能使他們的學習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參與式”的學習。在參與式教學中,根據學生客觀的差異,采取目標分層遞進的辦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循序漸進的可接受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可以增強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信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
2.分層次“訓”,異步參與。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訓”要有價值,課堂提問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問得“合時宜”,能燃起每個學生思維的火花,疏通其思維的流程,進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異步達成同一訓練目標。
3.有側重“練”,同步參與。每個學生所處的“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設計“練”時要有所側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練”,避免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又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效率。
4.重視評價,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中學數學教學評價,教師要堅持發展性、多元性、開放性的評價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全面性的評價以及評價分層原則,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節、反饋的功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要改變教師一錘定音、學生唯師是從的現象。積極探索將師評、自評、互評及家長評價有機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例如,在一個學生回答一個問題后不管回答得精不精彩,可以先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老師再做最后補充。這樣有利于形成寬松的氛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增強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競爭意識。
另外,教學評價除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外,更要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每個教師都要從思想、情感、行動上接納智力、愛好、個性心理品質不同的學生,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積累,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評價學生,強調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縱向比較。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愛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激發每一個學生的上進心,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是否勇于創新、是否敢于質疑問難,學生思想道德、遵規守紀、學習興趣、實踐和應用能力、表達和溝通、合作與分享等如何,同時將課堂學習表現、學習習慣、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參加各類活動情況、學習品質等結合起來,將考試與成長記錄袋、課外閱讀反饋表等質性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評價變成師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發現、自我教育的過程,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理解和溝通,形成積極、平等、和諧的評價關系。既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進步,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逐步培養學生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提高他們的自我反省能力,調動學生主動、認真地總結自己的學習和行為,調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主動參與學習。
常言道:“學問,學問,要學習,就要問,通過問的學習,才能有學問。”在參與式的課堂中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來,大膽地問,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們感到他們不僅是教學過程中被動的“受體”,而且是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的一部分。從而學生能積極思維,課堂氣氛活躍,增強了創新意識;再者,這樣又能夠不知不覺地促使學生在課外時間去找相關參考資料,獨立思考研究課堂有關內容,進而又培養了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