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活動,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在數學被不少人誤認為是枯燥學科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興趣顯得更為重要,學生的興趣一旦引起,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而學得十分積極主動。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必須在培養學生的興趣上下工夫。
一、利用激疑教學法激發興趣
“疑”是探究的起點,有“疑”才能產生“認知沖突”。例如,我們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時,可以設計:1.全班學生與老師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比賽;2.猜猜看,什么樣的數能被3整除?
這兩個片斷既能極快地喚起學生上課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活動變成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學習境地之中,同時又自然地對學生滲透了“競爭意識”,培養造就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引起興趣
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特有的鮮明色彩、生動形象、聲像同步等優勢,把靜止的東西變成活動的東西,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如教學《行程問題》時,在學生學習了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相遇,求路程的這種情況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還有各種不同情況,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以下內容:
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后,乙才出發,又經過一段時間相遇。
3.兩輛小汽車同時從同地向相反方向行駛,行駛時間越長,兩車距離就越遠。
4.自行車和摩托車同時從兩地向同一方向行駛,行駛時間越長,兩車距離就越近。
5.自行車和摩托車同時從兩地向同一方向行駛,自行車在前,摩托車在后,經過一段時間,摩托車追上了自行車。
通過放映,學生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理解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各種情況,因此,他們感到有許許多多知識等待自己去學,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利用游戲活動增強興趣
愛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寓教學于游戲活動之中,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之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認識》時,可安排這樣一個游戲:
1.告訴教師你出生在幾月。
2.邀請1月和12月出生的學生上臺。
游戲:請大月出生的學生上前一步,請小月出生的學生后退一步。
問:二月出生的小朋友為什么不動?請幾位小朋友說說。
這樣,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樂,就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喜歡上數學課。
四、利用分組學習實踐操作發展興趣
“師講生聽”、“師寫生抄”,學生在教師唱獨角戲的課堂上,一般都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學習興趣都被壓抑著,要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一條重要的途徑:即通過分組學習,分組討論,實踐操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使學生學會動腦動手的本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新的學習需要。
五、開拓學生創新思維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細致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鉆研,不斷創新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升華。因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例如,學生學習了圓柱體體積計算方法后,在進行求不規物體體積教學時,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不規則的物體(石頭)問學生:“它的體積是多少,你們會計算嗎”?學生面對這個物體往往會面面相覷,束手無策。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能否用我們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學生會提出用割、拼的方法把它轉化成圓柱體或長方體,然后求出它的體積。這時,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的想法,同時又設疑:“如果不改變石頭的形狀,要求出它的體積,怎么辦?”
正當學生迷惑不解時,教師拿出一個盛了一部分水的圓柱體玻璃缸,啟發學生能不能利用玻璃缸里的水來測量并計算出石塊的體積?此時,課堂里的氣氛會十分活躍,學生會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可以先測量一下玻璃缸里水的深度,再把石塊放在玻璃缸里,然后,測量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計算出石塊的體積”。“必須先量出玻璃缸底面的直徑,求出底面積,再計算出它的體積”?!八愠霾AЦ椎牡酌娣e后,也可先把石塊放在玻璃缸里量一量水面的高度,再把石塊取的出來,水面就下降了,然后再量一下水面下降的高,也可以計算出石塊的體積”。此時此刻,學生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引起更深入地鉆研某些問題的興趣。
六、改善師生關系,深化興趣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習興趣的潤滑劑,教師應當與學生溝通情感。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應給予表揚和鼓勵;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幫助他們找原因;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既要讓學生明白錯在什么地方,又要不傷他們的自尊心。使學生喜歡數學老師,學生就會將這份情感投入到數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