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性,是指人作為一類存在物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爭論最多、涉及范圍最廣的問題之一。關于人性論有各種不同的主張。本文就以先秦時代的性善論略談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一、性善論與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認為,人性是指人的道德屬性:仁義禮智,是人類所獨有的。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①性善論認為,人性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是人性的社會屬性,人類社會需要倫理道德。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人們經常會陷入兩難的困境中,即利益最大化與社會責任、道德的選擇。其實利益與道德是相互兼容的而非相互對立。二者良性互動與發揮會給人們帶來無法估量的實際收獲,如果只是單純地注重利益而忽視責任與道德,那將會受到“理性規律”的懲罰。礦難、樓倒、橋塌等事故不斷發生便體現了這種懲罰。因此,當代社會需要倫理道德,且需進一步加強。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人皆可以為堯舜”②;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我固有之”,在孟子看來,這四端是“天之所與”的,是人生來所具有的善端,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德育,使人的善端得以發揚光大。
近幾年來校園血案時有發生,校園傷害事件層出不窮。或許有些人曾遭受過某種不公平的遭遇,但在無辜的孩子身上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就是獸性大發,是非人的舉止,給別人的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喬治·弗蘭克爾曾說過“人若缺少一種能夠讓他能夠集中思想的導向,便會迷失在一片混沌的欲望、沖動、反射和本能中,這會讓他陷入一種混亂和迷惑的狀態,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或者是出于無助的感覺,他受控于一種狂暴的情緒,對周圍世界做出虐待狂般的破壞或是自我毀滅的反應。”③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如何去擺脫人身上的獸性,只有通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及人自身的主觀努力。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積極努力的向善,便可擴充善端。
二、對德育目的的啟示
孟子提出了具有高尚氣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孟子認為,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內在于每個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這些精神財富的價值遠遠超過外在的物質財富和權力地位。不否認,孟子的思想具有為當時的封建社會服務的一面,他所提倡的目標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其中的偉大之處遠遠超過了其思想局限性。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此,要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向。“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④
在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今天,西方的經驗和我國的近幾年的事實也表明,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強烈追求物質方面的利益,會使人喪失倫理道德,甚至嚴重損害他人和國家的利益。例如,三鹿奶粉案件,疫苗案件,重慶涉黑案件,樓倒等等。還有一部分人,位居高官,卻以權謀私,最后卻落得鋃鐺入獄。所有這些都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極大損害。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分層的道德教育,拋棄極端的個人主義和重利輕義的思想,促進內在修養的提高,既要有低層次的向善的生活目標,還要在此基礎上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具備浩然正氣,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三、對德育方式的啟示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認為,人所具備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心理傾向,不過是仁義禮智的起始點或可能性。要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要靠教育、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德育方式上,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其一,關于課堂道德教育。他認為,人先天的善只是一種端倪,如果自暴自棄,就會丟失善;而擴充善端,首先要靠教育。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⑤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加強理論教育,向學生系統全面的傳授道德理論知識,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逐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崇高的理想。一個人有了志向與追求,就會有相應的“氣”——精神狀態。其二,集體教育。孟子也非常注重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他舉例說明了環境的負面影響:“富歲弟子多賴,兇歲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⑥又例如,一個孩子,品行可能有些不端,經過老師教育,認識到錯誤,并且想改過自新。但他經過努力后卻發現,大家還是以老眼光看他,所以他又故態重犯。可見班集體這樣一個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對學生進行德育要充分發揮集體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學生集體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生如果長期生活在民主友好的環境中,將會習得關懷、體諒合作、共享等良好的品質。其間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表率作用,以身作則,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道德影響。其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改過遷善。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⑦即當自己的行為未引起對方相應的反應時就要“反求諸己”,并且“樂取于人以為善”。⑧要引導學生學會“厚于責己”,自察自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反思不斷促進自己思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2][5][6]孟子·告子上.
[3]喬治·弗蘭克爾,王雪梅 譯.道德的基礎——關于道德概念的起源和目的的研究.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10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
[7]孟子·離婁上.
[8]孟子·公孫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