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作文教學包括許多要素,如:作文備課、作文準備、作文指導、作文講評、作文修改等。其中,在講評課中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在講評課中解決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且,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就需要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好文章都是通過反復修改方聞名于世的。對初學寫作者尤其重要。因此,小學階段如何讓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寫作水平,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課題。
要在教學實踐中訓練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做到評講到位,然后有步驟的指導學生進行修改。教師的講評和學生的修改可分為三個步驟:略講復作、精講互評、總結提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路逐漸打開,在思想上經歷了一個初改——領悟——提高的過程。
一、略講復作
我們收上學生的初次習作之后,往往會發現這些習作距離要求相差甚遠,這時,教師可把全班同學的作文大致瀏覽一遍,再抽出上中下水平的作文各二分之一,對他們中出現的問題歸類排隊,結合習作要求,抓住共性問題,重點評述。如寫《一件難忘的事》,這篇作文的要求是寫清楚事情的經過和難忘的原因,做到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寫以前先列提綱,寫完認真修改。從學生作文中看,共性問題是:選取的材料缺乏特色,思路偏窄,不能突出難忘這一中心,面對這些問題,講評課上教師可以用發散思維引導學生擴大選材范圍,可以這樣提問:在人的生活中,難忘的事有很多,如第一次干什么,學什么,去什么地方?做錯什么?受到什么表揚……這些一定都很令你難忘,你能從中選一件嗎?然后,再進一步引導: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又是什么呢?使學生知道,事情發生的時間可以是平時、節日、假日,事情發生的地點可以是家庭、學校、社會,這樣學生就有了廣闊的選材空間,這時,選材面拓寬了,再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選什么樣的材料更好。要讓他們明白,必須選取能具體敘述的,而舍去直來直去的,選取富有時代氣息的,舍去陳舊俗套的,保證材料的精度。然后,選讀初作佳稿,指出優缺點,讓學生修改,需要推翻重寫的或大篇幅需要改動的,也要忍痛割愛。指出主要問題后,再考慮其他毛病,然后重寫。
二、精講互評
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想通過一次講評全部解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收上學生第一次改好的文章后,教師可用兩三天的時間瀏覽,這兩三天的時間,也是讓學生對全篇文章再認識的過程,這段時間,可以讓學生打破思維定勢,不斷接受外界信息,再次對自己的文章進行琢磨、修飾。兩三天后,教師選擇其中的三分之一,標出優缺點,利用投影卡片等形式,進行畫龍點睛的講評,交給學生評改文章的思路、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理性的認識,并且讓學生用所悟到的理性認識去評、去改。如:可采用對比性講評、引導學生欣賞佳作,找出佳作,剖析佳作,找出不足。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優秀習作指出不足,提出潤飾意見。對中、下水平的作文引導分析,挖掘閃光點,這也是對寫作能力差的學生的獎勵,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發言,做到人人參與,人人充當角色,參評、參改,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最后,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完成第三稿,抄寫在作文本上。
三、總結、提高
總結課對于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非常有益,所以,教師在收上學生再次修改好的作文稿以后,要認真地從中心、選材方面做出統計,及時總結。每一人都期望自己被肯定,教師可以讓那些同學都認可的作者談談自己新穎的構思或獨到的見解,是怎么寫的以及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給其他同學以思想上的啟迪,同時又能清除同學們對作文懼怕,厭惡的心理。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發揮個性,其間伴以教師的表揚,同學的掌聲,會使學生自尊心得到滿足,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教師也可把優秀的作文編輯成冊,讓他們在同學之間傳閱,這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對作文能力差的同學也起到示范作用,讓他們把寫作的過程變成一種自主行動,使作文教學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體系。
四、積累,充實文章內容
寫文章僅會搭架子卻“言之無物”,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畢竟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言之有物”也是自古以來文章大家們所倡導的。“物”如何取得呢?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只有擁抱生活,關注生活,積淀生活,文章才能呈現出鮮活的力量。但現實卻是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生活的單調狹窄,直接造成學生作文的枯燥乏味、貧瘠膚淺,即使寫作功底稍好的學生,作文時也有搜腸刮肚之感,如何解決這個矛盾,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人人都要練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羅丹的一句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就道出了發現美的重要性。
總之,總結、提高課的意義是深遠的,他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新鮮血液。學生在教師評講、引導下,動腦、動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練習寫法,理解寫法,提高認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杏保,陳鐘梁. 縱論語文教育觀.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王尚文. 語文教育學導論.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王麗編. 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