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語文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反映。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中最適合發展學生個性的活動形式。但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最多的是作文,可從以下兩方面予以概括:
其一,從學生習作來看,大多數學生寫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達需要,而是為了迎合教師或社會的評價標準被迫奉命寫作。作文缺少個性,沒有獨特的體驗,學生在習作中弄虛作假、空話大話連篇,作文結構程式化,作文內容雷同化,語言表達缺乏靈性。總之一句話,“學生實在沒有什么東西可寫”。
其二,從作文教學看,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因素,注重作文技巧、結構模式的指導,極少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忽視對學生體驗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對作文沒有感情和興趣,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文學素養功底沒有在作文中得到有效培養。
如何關注中學生的個性心理,激發他們充沛的寫作內驅力?如何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這是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走進學生生活——再現生活的真實
教師究竟如何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對學生進行有效、有用、有利的指導呢?在我看來作文指導的有效性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生活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細心人。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至愛親情的作文時,由于平時較細心的關注了學生的生活,就有意識地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學生劉×上學期期末統考英語考了47分,開學報名時卻哄騙自己的爸爸說考了97分。當父親明白真相后異常惱怒,甚至不想讓孩子讀書了。此事的整個過程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開始劉×只是片言碎語很簡略的概括事件,我就不斷引導他說出事情發生前后爸爸講了哪些話?爸爸前后神態有哪些變化?爸爸有哪些動作?特別是爸爸臨走時仍然給五元錢時,自己心里有哪些想說的話或內心感受。這種生活再現不僅教會了學生作文,也教育了學生應珍愛親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我的引導下很多學生紛紛舉手講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諸如《媽媽的眼淚》《媽媽為我釘紐扣》等?!敖裉斓膶W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發掘出他們的情趣和意義;不是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不會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體驗它們的動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單調,而是我們做老師的沒有手把手地教會他們采擷生活浪花的本領?!闭缛~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所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桔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有一穎金子般的心,有父母之心。如果漠然處之,你的話語就不能激起共鳴,就會出現你講你的、我寫我的脫節現象。所以,我認為指導學生作文老師也要積累素材,而素材要想有效就要關注學生生活、走進學生生活。
二、關注生活細節——挖掘素材深度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感受愛的心靈。教給學生發現了美又怎樣讓學生感受愛呢?對于記敘文來說細節描寫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例如《媽媽為我釘紐扣》,在我們看來太平常了,然而當學生寫出:媽媽從里屋追了出來,我躊躇了一會兒,準備脫下衣服,媽媽一把按住道:“別,會著涼的。”簡單的一個動作、簡單的一句話卻把母愛的真切樸實逼真的再現在讀者面前。此時再從母親穿針引線時的動作、肖像、神態方面進行刻畫及其作者的內心情感細致描繪,文章就會感人至深。這種細節來自生活的真實。指導學生作文時就是要把這細節“特寫”讓鏡頭定格。對生活細節的挖掘能引導學生學會深化文章主旨,從而領悟更深刻的社會生活內涵。
三、文本示范——培養快樂的習作心情
如果說前兩方面解決了學生“用什么寫”和“為什么寫”的問題,那么文本示范就解決了“怎么寫”的問題。在這里應該明確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文本引路正是把學生生活實踐與寫作技巧相結合的具體體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引導學生注意結構嚴謹、細節刻畫、首尾呼應、適時點題的手法;學習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就要注意,為使人物形象豐滿可以截取生活中的片斷多角度表現。諸如此類,只要老師水到渠成的引導并結合學生習作娓娓道來,學生就能在悄無聲息的過程中提高習作水平、感悟到習作的快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有著用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教師要使作文指導有效,就要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生活就能走進學生心里,能走進學生心里的教師還怕學生不親其師、不信其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