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講臺上做精彩的表演,學生在下面做忠誠的聽眾,認真地做筆記,專心地聽講,反復地讀著老師勾出的重點段落或練習題;或者是一問一答,做所謂的“啟發式教學”。這樣塑造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雖然頭腦靈活,但沒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差等。新的課改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只能說明老師是引路人,不能全權負責滿堂灌。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要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單靠老師認真備課和精彩的表演是不夠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良好的課堂氣氛能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為學習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景,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為掌握知識,增長技能做必要的準備。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的方式,可以設計一個精彩的開頭,精彩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一下能吸引住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它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突破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這個道理!精彩開頭的方式有:問答導入、故事導入、笑話導入、音樂導入、突發事情導入等。教師情感的投入也可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老師滿懷激情地上課也能給學生以很大的感染。老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教學思想和語言的表達,更為主要的是影響著學生的感知、思維,記憶、想像等認識活動以及學習動機、興趣、態度等,富有情感的生動講解,都會激起學生相應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使學生受到鼓舞、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課堂中適當引入一些笑話,或者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能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融恰師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情操。
二、運用多種多樣的課堂形式,寓教于樂
活潑生動的教學形式能激發學生參與的愿望,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動用多種感覺器官愉快、主動地學習。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討論式、競賽式,課本劇的表演、導游參觀、講故事、做小實驗、當小老師等。
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必須相信學生能行,大膽放手給他們自主地探索、發現、總結和創新。如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只一個》這一篇課文時,先由學生自學課文。再運用討論式,讓學生分組展開自由地討論,搜集生活中舉例,各抒己見。然后由小組長進行整理,發言,老師對各組討論的結果作一分為二的評價,從而證明“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只一個”。當學習《愚公移山》這一課時,則開展辯論會,在他們自學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及思想內容的情況下,讓他們當一回“愚公”和“智叟”,爭論一下誰最聰明,誰最愚蠢,從而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題。《皇帝的新裝》這一篇課文淺顯易懂,讓他們在預習的時候,練習表演課本劇,課堂上讓他們扮演“皇帝”、“大臣”、“紡織工”、“小孩”進行表演,感受皇帝的愚蠢和虛偽,大臣的自私和虛榮,小孩的誠實和勇敢;學習《蘇州園林》這一課時,讓他們一邊看書,一邊思索怎樣才能當好導游,帶領我們領略美輪美奐的蘇州園林。在學習“愛科學”為主題的單元時,讓他們當上知識淵博的工程師、技術人員,講解月球的奧秘和宇航員的酸甜苦辣;讓他們展開豐寓的想象,邀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秘密,讓他們想象21世紀的“桃花園”的先進和美好,感受和平社會寧靜和安泰。讓他們做實驗,證明“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途徑”;在學習口語與交際時,讓他們當回一小記者,走出去,采訪老師與同學,在采訪中學會與人溝通,增長情商;在學習詩詞曲賦時讓他們馳騁古今,搜索大量的文獻進行研究,允許他們向老師提出問題,大膽地批判傳統文化,批判書本,甚至敢于批判古人,或者開展詩歌朗誦會,讓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積累祖國深厚文化,感受古代文化藝術的美好,讓他們當一回小老師,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給同學上一課,體驗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酸甜苦辣等。實踐證明,學生在這樣寬松的、民主的、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去探索知識,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張揚個性。他們就會在樂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就會在互助學習中學會了團結協作,學會了競爭,學會了謙讓;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刻苦鉆研,熱愛科學的精神。
三、開展余味無盡的課外活動
短短45分鐘的課堂是無法滿足學生的表演欲的,為了使學生個個都有表現的機會,可開展一些課余活動,作為課堂有益的補充和延伸,使學生沉浸在快樂的學習之中。如搜集“口語與交際”中生動說服技巧的例子,《皇帝新裝》的表演、外出旅游的所見所聞等,都要通過課外的活動去實現。在活動中應該提出要求,明確活動的目標、活動方式、活動時間、場所、應該注意的事項等,活動結束后要檢查效果,要及時總結,指出成功的所在和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使活動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