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語言教育在應試教育的緊箍咒下走入了誤區,教師照本宣科,畫地為牢。教師教得死,學生學得死,按照老師事先設定的路子亦步亦趨,很少有思維和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顯然,這與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新課程把實施素質教育確定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目的和重點。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心理品質等,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突出創造教育。時代呼喚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語文課,又該如何呢?
一、教師慷慨大方,把課堂還給每一個學生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相對的優勢智力領域。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每一次表現的成果,不要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他們。在課堂上教師應慷慨些大方些,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問難。學貴有疑,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因為提出問題就是創造的開始。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可以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思維定勢,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充分挖掘學習的潛力和動力,喚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如教學《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句時,有的學生突發奇想問:“詩人究竟在釣什么呢?”這一質疑,激起了學生的思維火花,他們猜想了幾種可能性,而且都說得頭頭是道,充分展示了課堂小主人的風采。
2.給學生足夠的自我學習的時間。在語文課上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形: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讀課文,愿意怎么讀就怎么讀。然后學生便大聲地讀起課文來,剛讀一半老師就喊停,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小組討論:剛說兩句又叫停,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這樣沒有具體目標,又沒有足夠時間保障的自主學習只是空設而已,學生難以從中形成什么能力。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去學、去練,進行聽、說、讀、寫的各項練習,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的、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要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現在教學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談話、提問的時間節省下來交給學生支配,保證他們有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的思維在自由的空間中自由飛翔,從而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精心組織教學,讓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決定了教學過程只有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教師應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的引導、指導下學生自行摸索自行發現的過程,而不要只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
1.教學由學生的疑問開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疑難問題,表明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教學目標存在差距,為教學調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疑問納入到自己的教學目標之中,并對事先擬定的教案進行必要的調整、充實,而不是唯教案是從。這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素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教學工作作為一項充滿著創造性的勞動,其魅力價值也正在于此。教學由“疑”開始,直奔要點,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不在旁枝細節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在教學《植樹的季節》一文時,有些同學問:“樹為什么是綠色的?種成五顏六色的不可以嗎?”這一問激起千層浪,有一部分同學非常贊同,有一部分同學半信半疑。此時,我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地討論,并借給他們一些自然書籍和有關植物特點的書籍。最后同學們終于明白了葉綠素是綠色植物獨有的,綠色的樹可以改善環境,為人類造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供材料讓學生充分有效地自主學習,最后達成共識。這是培養思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長此訓練下去,不愁學生的思維不飛起來,課堂活不起來。
2.在瑯瑯讀書聲中學會思索。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是讀。讀是思維的憑借,是悟的前提。如教學《鼠》一課,當學生朗讀到描寫松鼠的語句時,突然有同學把手高高舉起,似乎想起了什么,很高興地樣子。我也很好奇地把他叫起來問:“你有什么發現嗎?”他急切地說:“老師,我知道松鼠的尾巴在跳下樹的時候能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他剛說完,又有幾只小手舉起來,看來同學們是真正做到了讀思結合。這個機會千萬不能錯過,我又叫了幾個同學。有的說,松鼠的尾巴能纏住樹枝,使它不掉下去;有的說,松鼠的尾巴能當被使……此時學生思維處在最積極的運轉狀態,他們從讀書聯想到生活中所學知識,而且能巧妙地運用到課堂中。這是學生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是思維擴散的一種體現。在這種讀與思相結合的學習形式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會得到更完美的體現。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之中,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使每一個學生都對自己充滿信心,時刻認為“我能行”。在這種積極狀態中投入學習,效果是雙重的。葉瀾教授曾經發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的疾呼。課堂的活力哪里來?在課堂里,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創造,讓思維飛起來,讓課堂成為孩子們進行自主創新活動的天地,這樣的課堂就會孕育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