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是中學數學改革的方向。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創新興趣;展開聯想,激發創新欲望;提供探索機會,發展創新能力;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創新素質。通過幾年的實踐,筆者結合《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這節課,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富有創造性的學生,就必須先有創新性的教師
美國學者史密斯認為,所謂創新性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因此,要培養教師有較高的職業理想、豐實的知識結構、創新性的教育觀、較高的教學監控能力、較強的管理藝術。只有具備以上特征才能在更高程度上樹立學生的創造志向,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創造性,進而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創造性的人才。教師在復雜的教育場景中不斷進行自我知識管理,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所存在的局限性,從而產生組織更新知識結構的愿望和行動。一方面,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充實新的知識;另一方面,激活不同類型的知識,促進知識的轉化與創造,充分發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教育場景中應對復雜問題的作用。通過個人知識管理,發揮知識的智慧價值。零散的、雜亂無章的知識構不成智慧,陳舊的、殘缺不全的知識形不成智慧。
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創新興趣
好奇是人們對那些新異的、有趣的事物的探究反應。只有新奇而有趣的事物才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創造活動的動力,中學生好勝心強,希望得到見解獨特、新異的方法,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豐富多彩而富于變化的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興趣。尊重學生的創造,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要給予鼓勵和贊揚和正確積極的評價,不要輕易扼殺學生的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產生創新興趣。如在講本節課時,我設計了三幅軸對稱的精美圖案展示給學生們,問他們想不想準確畫出這些圖案,向學生說明只要學好這節課你不但能畫,還能設計出比這更美的圖案。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這樣更加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其有興趣探索這個問題。
三、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機會,發展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操作過程、多一些互相交流的時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創造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多一些創新喜悅,發展創新能力。如在本節課中,在同學們學會作已知點關于已知直線的對稱點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點的軸對稱圖形我們已會作出,而我們又知道任何圖形都是由點組成的,那么一個平面圖形經過軸對稱后的圖形應怎樣作呢?讓學生們獨自思考并和小組成員探討交流,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們積極性非常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最后學生們共同得到結論:作圖形上的點關于對稱軸的對稱點。進而我又提出:能不能少找幾個點呢?同學們又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最后得出只要找出能代表這個圖形的關鍵點,再作這些點的對稱點,按照圖中的順序把它們聯結起來即可得到。
同學們一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問題解決后的成功喜悅,也體會到了創新的喜悅。
四、展開聯想,激發創新意識
通過想象猜測和多種假設等方法展開聯想,學生想象力越來越強,思維更活躍。教學過程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學生,注意啟發學生質疑和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展開討論,為激發創新欲望營造氛圍。
如在本節中,在學生們掌握了作已知圖形經過軸對稱后的圖形后,我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自己去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鼓勵他們要大膽創新,富有創意,并能結合圖形,說出想表達的含義。學生們的興趣非常高,積極投入到設計當中。有的學生設計好幾幅作品,并且賦予了深刻的含義。設計結束后,學生拿著自己的作品來到講臺前向同學們展示,并說明其中的含義,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班級內響起了陣陣熱烈的掌聲。這一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總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教學層面來看,也可以說是從傳統型教學到改良型教學的轉變。作為最活躍、最能動的教學要素——教師,將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愛護、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進一步開發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為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