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多年,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認識到: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能否在班級管理中滲透這一思想,實現這一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模式,“把班級還給學生”,是關系班主任工作成敗的重要一環。本文結合個人的工作實踐談點粗淺看法。
一、在班集體里,要把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
新課程的學生觀認為,學生具有巨大的潛能,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的,任何學生都有爭取成功的愿望,也有取得成功的潛能。任何一個教師都無權扼殺這個來自童真世界的美好愿望。因此,要為每個學生提供相同的機會,激發他們的進取心,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讓班級真正成為同學們向往、為之自豪的家,讓他們成為“家”中的真正的小主人。教師需要具體、耐心地指導和幫助,引導全體學生認識每個崗位的含義,初步明白責任和義務,體驗為班級和他人服務的榮譽感,形成小主人翁的意識。
二、建立小干部輪換制,把管理的權利還給每一個學生
據調查顯示,89.19%的中國杰出青年學生時期當過學生干部。這就是說,當過學生干部的人成材率較高。因此,我們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材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當干部,并且提倡干部能上能下。徹底打破傳統干部任免的“規矩”。把管理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班干部選舉、輪換,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機遇,把他們送上了管理班級、自我管理的主體位置上,為實現培養新型人才的目的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參與管理,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和協作精神,明白在競爭中應該具備種種優秀能力,同時必須真誠地為同學、為班集體辦實事。競選活動鍛煉了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努力構建新角色目標。小干部輪換制實現了“把班級管理權還給每個學生”的目標。
三、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責任還給學生
班級應打破傳統的“一言堂”和“一元化”的評價規則,應開展“一事一評”、“每日一評”、“每周一評”、“期中小結”以及“期末總結”等多種評價活動,引導學生多層面、多渠道地進行評價。提倡“一分為二評價他人、實事求是評價自己”的精神,讓學生廣開言路、自由發表見解,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在評價中培養學生正確要求他人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引導他們在實踐、反思、評價和樹立新目標的過程中發展集體、完善個性。獨生子女那種專挑別人毛病、聽不進半句不同意見的現象漸漸減少。教師從不同側面獲得評價結果,肯定每個學生的積極行為、個性特長,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找到差距,指定新的發展目標,從不同的角度自我激勵,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新起點上取得相應的發展。
四、建設班級文化。把創造班級集體的任務還給學生
班級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集體,個性成長的集體,更應成為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集體,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班級里度過,班級文化的建設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班級文化所具有的暗示性和愉悅性能積極促進班級成員奮發向上。因此,我們應該營造和諧、健康的班級文化。
(一)文化性物質環境的創設。文化性物質環境的創設主要是指班級的外顯環境,它能陶冶小學生熱愛學習、愛護生命、愛護自然的美好情操,同時點綴了班級,使班級充滿了活力。設置學習園地、表揚臺、批評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小小閃光、點滴進步,都反映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學習園地為學生表現自己提供了舞臺。優秀的作業、漂亮的字畫、充滿童趣的小創作以及富有智慧的小制作等,使學生獲得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設立批評臺,讓每個孩子都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進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激發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二)參與性環境的創設。以往,班級環境多為教師布置,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讓學生參與班級環境的建設。如結合班級、學校開展的活動以及學生的生活等內容自己設計墻報、板報、手抄報,在校園里種花草樹木等。
(三)良好心理環境的建設。良好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具有積極健康的目標導向,能激發學生進取精神的環境。如開展小隊評比活動,在評比動中,各小隊成員互幫互助、你追我趕,都為維護自己小隊的形象而努力,爭著為自己的小隊加分。從為小隊爭光到為班級大集體爭光,每個人的心都與集體更貼近了,出現了“集體為我增榮譽,我為集體添光彩”的氛圍。
總之,只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出發,適時地開展班級活動,加強班級管理,就能有效地教育、激勵學生在學習上奮發前進,在生活中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