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能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趣味化,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數學潛能,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合理運用 電教媒體 激發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
在科技迅速發展,電化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們已經逐漸體會到電教走進教學課堂的優越性。它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更好地優化數學課堂。
一、運用電教媒體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教師也就掌握了教學的第一把鑰匙。但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而引起的,所以,在學生即將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先播放一段錄像,就是動物王國舉行數學比賽的鏡頭,小豬、小猴、小貓都高高興興地去參加了,大象爺爺出了這樣一道題:比較1.5、1.500……00(80個0)、1.500……00(100個0)這三個數的大小,小豬認為第三個數最大,小貓認為第一個數最大,而小猴呢,認為一樣大……那么,到底誰大呢?同學們想知道嗎?學完今天的內容“小數的性質”后,你們一定會明白的。以這樣的方式引入新課,誘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濃厚興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識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運用電教媒體 顯示知識形成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數學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于使用一般教學手段效果不佳的教學內容,這時教師就可采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將教學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過程等全部內容再現于課堂,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獲取新知識。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將書中的圓形,由靜態變為動態,用課件先出示一個圓,將它分成紅藍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開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繼續拼成一個新圖形,根據電腦演示,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并且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由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出圓的面積=
。這種用電教媒體作為輔助手段的教學過
程,不僅讓學生知道圓的面積公式的由來,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三、運用電教媒體 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化解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教師除了準確點撥、講解外,還要根據課型恰當地選用電教手段,特別是那些用傳統媒體難于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內容,教師如果因材施教,借助于現代媒體,定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這個重、難點,教師可采用課件進行演示,首先顯示一個長方體,再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右面這相鄰的三個面分別著上紅色、藍色、黃色,然后移動前面至后面、移動右面至左面、移動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過程中帶上音響,發現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上下兩個面完全重合,并且引導學生概括成“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接著,選擇水平方向的一條棱旋轉,發現它的其他三條棱長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條棱長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條棱、前后方向的四條棱長度都相等,再引導學生概括成“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這樣同學們便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獲取知識,發展智力,順利地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四、運用電教媒體 擴大數學課堂容量
電教媒體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材料,精心設計好課件,以擴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上整理和復習課時,一般是將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連成片、穿成串,而如果每次的單元復習內容都是在學生自己整理后,教師再依據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這樣將浪費很多課堂的寶貴時間。因為學生整理好的內容都是已經學過的,也就是可以預先設定的,因此教師課前備課時,將要復習的內容制作成課件,課上依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逐一呈現復習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上數學復習課積極性,省時高效,達到了優化數學課堂的目的。
總之,電教媒體是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措施和途徑,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不僅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很有幫助。但是,電教媒體的運用一定要適時、適度,否則的話,將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只有這樣,才能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