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和新課程實驗教材的使用,我覺得學生怕寫作文,一提起就感到厭煩。經過五年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學生不但對語文學科感興趣,而且對擬文習作也有了興趣。我想,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夢寐以求的事。究竟如何令學生喜歡作文,這就看你怎樣設計使用新教材、怎樣巧設課堂教學。其實,教材猶如一把鑰匙,若能用好它,你就可以走進豐富多彩的知識海洋。
學生是因為不會寫、沒興趣寫,才導致厭寫。因此,要讓學生有作文的自信心,有作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因此,作文教學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須使學生對作文“有饑餓感”、“有食欲”。
一、讓學生暢所欲言
學生寫作文,最不喜歡的是老師規定內容范圍。因此,我一直堅持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為本,減少對學生的束縛,為學生的寫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
學生可以向同學們大膽介紹家鄉的景物,表達他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我還讓傾聽的學生在恰當的時候給他提意見,讓他把話說得更完整。同學們也可以一起幫他修改不當的詞語,在快樂的氣氛中,使學生的口頭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寫作前先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讓他們暢所欲言,大膽想象,再在他們的交流過程中對語言表達進行規范性要求。這樣,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為他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完全不受老師的限制。每當學生談到精彩的場景描寫時,涉及本班同學的,他們都聽得特別入神,有時甚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效果非常好。于是,每次作文,我都利用一切時機,讓大家相互提意見、發表看法、欣賞作品、評改作品,甚至設獎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讓學生把想說的話盡情傾吐出來,從而拉近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距離,極大地激發學生說的積極性。
二、讓學生對習作有信心
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學生對寫作有自信心,他才會有興趣去寫。我們平常都對學生的作文水平要求過高,要求過多,急于求成,反而效果更差。面對學生不太喜歡習作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有一顆等待幼苗成長的心,寬容學生,允許他們出錯,即使他們的寫作語句不通,錯字多,也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漸漸地他們對寫作就有了信心。
三、對學生適時表揚
在作文教學中,有部分學生接受能力強,他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較快,而有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卻很難提高。怎樣使他們由不會寫到會寫呢?這是我們語文老師關注的問題。
我班有一同學,每次習作都達不到要求,不會動筆寫,字數不夠,總是說沒內容可寫。于是,我就叫他寫班上的事情,從最簡單的事寫起。比如說,今天的班干部做了什么事,得到了老師怎樣的評價,今天班上發生了什么新鮮事……這些內容對他來說,應該不難寫。盡管他所寫的文章依舊語句不通順,錯別字多,字數不夠,我也不會批評他。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我都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肯定和贊賞,并在班上讀出來,全班一起表揚他。小小的鼓勵,對我們老師來說只是花了課堂幾分鐘時間而已,但短短的幾分鐘卻可以令一位學困生從不喜歡寫到喜歡寫。
四、有效點評,互相促進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在我的作文評講課中,指導學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師批改后點評。在點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評、互評后,在用詞、表達、修辭手法等方面寫得好的,我就在班上表揚他們。通過對每個學生的點評,他們都會覺得很高興,開始有寫作的喜悅感、成功感,從而消除了他們對作文的畏懼。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寫完作文后,讓全班同學將所有的作品全部看兩次,并向該同學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再把“成果”發回給學生,通過互相交流,達到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廣泛閱讀,以讀促寫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寫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要求很高,要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因為目前小學生最大的問題是知識和生活的積累太少,缺乏寫作技巧,因此,我們老師必須要求學生要有大量閱讀,在讀中享受豐富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把自己當成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
通過讓他們多讀——多寫——樂讀——樂寫,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實踐證明,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名著,閱讀其他有益書籍,既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和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