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首先是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他們都是利用音樂活動這種途徑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音樂活動不拘形式,幼兒在其過程中能自主地去認知、感知,從而得到親自體驗的快樂。隨著新《綱要》的頒布,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越來越得到認同。作為幼兒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內化教育行為,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指導應恰到好處,讓幼兒在自發的探究學習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一、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是培養幼兒音樂能力的基礎
對幼兒進行音樂活動有利于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是提高音樂能力的基礎。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是激發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的動力。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會用自己的理解去進行音樂活動。這種興趣在以后的音樂活動中將得到延續和提高,使他們對音樂活動有更新的認識和理解。由于音樂活動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兒會慢慢被音樂旋律的美所吸引、所陶醉,會一點點地去領會音樂活動的內涵,從而獲取一些初步的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如:用唱歌的方式來表現音樂的美,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形象等。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推崇兒童主動學習音樂。因而,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自我表達和表現。每個幼兒都有自我表達和表現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或是簡單的舞蹈來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體驗。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若注意觀察便可以發現,在沒有心理壓力情況下,許多幼兒常常會在各種場合自發地、旁若無人地隨歌起舞,并會長時間陶醉于這種充滿樂趣的想象之中。我們要努力使音樂活動成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并使幼兒在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音樂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如果我們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其生活經驗,那么他們所得到的除了音樂興趣的增強和技能的提高外,還能產生自信心、成就感,并能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創造力。教師應保護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賞識他們特有的表達方式,使他們能大膽地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以他們的興趣作為基礎,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音樂能力。
二、創設豐富的音樂環境是培養幼兒音樂能力的條件之一
豐富的音樂環境能讓人的情緒得到感染,這種無意或有意的感染可促使人去接受音樂、尋找音樂、創造音樂,鈴木教學法注重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認為這是早期教學法的核心。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他們的注意力易被新鮮的事物所轉移,他們的情緒易被周圍環境所感染。在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父母都喜愛音樂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因從小受其父母的感染、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音樂,很小就會在大眾場合進行音樂技能表演。曾有資料報告,在非洲尼日利亞的亞拿人中,母親讓生下來還不到一周的嬰兒去接觸音樂和舞蹈,父母為子女制作小樂鼓,孩子到了2歲時便進入了能學到許多基本技巧的圈子。又如我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他們生活在具有一定音樂氛圍的特定環境中,因而,他們從小就能理解他們的民族音樂并能進行表現或是在父輩的帶動下進行簡單的音樂創造,這與其說是天賦的作用,不如說環境的因素更重要。為此,幼兒園、家庭都應盡可能地為幼兒創設豐富的音樂學習環境,讓幼兒經常能感受音樂,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三、利用有趣的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音樂能力
幼兒最自然的活動方式是生動活潑的游戲。德國被譽為“幼兒園之父”的福錄培爾說“兒童早期的各種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認知、感知得到豐富,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幼兒年齡小,控制力弱,思維具體、形象,所以對聲音的強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必須把音樂同他們的生活、玩耍融為一體,通過說唱、跳、動、玩的游戲活動輕松愉快地學習。只有在游戲活動中直接地、親身地體驗音樂、感知音樂的力度、速度、節奏、音色等,幼兒才能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游戲與音樂應緊密相連,讓幼兒在充分感受了音樂、分辨音樂性質時就讓他們進入游戲,這樣,幼兒就能從游戲中尋找音樂、體驗音樂,這樣音樂的美才能真正地感染幼兒,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才能得到長久的保持,游戲可以貫穿音樂活動的始終,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尋找答案,一步步引導幼兒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
四、即興活動、兒歌是培養幼兒音樂能力的途徑
幼兒的即興活動可以表達情感,發展創造性能力,還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限于能力,幼兒還不可能有意地運用音樂知識進行即興創作。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掌握啟發幼兒的技巧,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得到鍛煉。幼兒的即興創作是他們對音樂感受的真實的自我表現,在其創作中他們的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創造音樂、表現音樂,他們的創作不受人牽制和限制,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他們創作處于自由狀態之中,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兒歌朗朗上口,有一定的節奏感,最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兒歌也和歌曲一樣,也有節拍、重音節奏,也有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的變化,也可以根據內容設計動作,組織游戲。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強調從節奏入手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結合節奏,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認為“兒童音樂能力的培養必須從本國語言的韻律、音調入手”,因此,我們在幼兒音樂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兒歌童謠的潛在因素,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音樂聽覺能力。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培養幼兒音樂能力的根本保證
鈴木教學法重視選擇最優秀的教師和教材來教孩子,他認為,教師不僅應有淵博的知識更應有一顆愛心與耐心。并讓兒童一開始就聽世界音樂大師演奏、演唱的名曲,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在具有正確的審美意識和過硬的音樂技能的同時,還應加強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使自己有廣泛的藝術欣賞的興趣、能力和情感表現力,以自身的禮儀、文化、文學、藝術修養去感染幼兒,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