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精批細改,耗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蹲下來看學生的作文,采取多種批改方式,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樹立學生寫作的信心,喚起學生寫作的激情,學生會愛上寫作的。
【關鍵詞】作文批改 提高認識 培養能力
對作文進行精批細改,一直以來都讓語文教師感到頭疼,從錯別字到布局謀篇,教師拿著紅筆,就像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對學生原本就比較稚嫩的文章大動干戈,把自己改得頭昏眼花,把學生改得興趣全無,這種做法,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學生拿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哪有什么成功感,哪有再寫作文的興趣。那么,如何走出困境,通過作文批改來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呢?
一、換位思考,提高認識
教師應蹲下來看學生的作文,清醒地認識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精批細改,是在用自己的水平要求學生。將學生的作文改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學生怕寫作文。
作文是用“筆”說話,如果一個孩子剛剛學說話時,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句話都“精批細改”,發現所說的話欠妥時,就予以指責,可以預料,這個孩子將因此寡言少語,最后成為一個怕說話的人。這與教師批改作文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作文是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一定量的積累,也需要能力。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能力的習得,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地訓練。所以,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蹲下來,用一種發展的、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作文。
二、運用多種批改方式,提高能力
學生寫一篇文章不容易,他們急切地期盼老師、同學對自己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價,所以教師批改作文一定要及時,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見到自己的作文。
1. 面批
每學期,我會選擇一些教材內的作文進行面批,每位學生達到三至四次。剛開始面批時,學生忐忑不安,怕批評。我一面拿紅筆,一面指著文章讀,碰上錯別字,就頓一頓,有的學生立即就覺察到了。要是學生不知道,就讓他立即查字典,讀到錯句。如果是添字、漏字或存在明顯的語病,學生也能領悟。如果是思維混亂、表達不清,就幫助學生分析,引導他理清條理,將句子說通順;如果我嫌原文用詞或文句不夠深刻、生動,要他換一種說法,幫他寫在旁邊;至于文字思路和段落過渡上的毛病,經這么一讀,基本上都暴露無遺,學生往往會在一旁害羞地笑笑,連聲說:“錯了,錯了,應該怎樣怎樣。”等全文讀完,文字思路基本解決,我就與學生討論立意和構思,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有時,他們點頭稱是,有時想法比我的更高明。
面批一兩次后,學生消除了忐忑心理,嘗到了甜頭,興致極高。有時我叫一名學生面批,能圍上幾個人,這樣一篇篇讀、改,學生受益面更廣,從中切實學到了一些作文修改的方法。
2. 自改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修改方法后,每次寫作文時,我都組織學生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自改,將批改的權利最大限度地下放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批改的主人。在自改時,我不斷提醒學生按照如下步驟自改,以形成自改能力: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自己寫的文章是否切題,如不切題,找出原因,選擇好切題的內容,這是關鍵,因為文不對題,下面的工作做了也是白做。其次,要學生檢查文章的條理、詳略的處理,中心材料是否具體,如有不足,立即補充。第三,檢查文章中的病句和錯別字,發現問題,立即糾正。第四,要求學生找出自己作文中的“得意之處”,在旁寫上批注:得意在何處。培養學生賞析語句的能力,品嘗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的自信心。
3. 互改
學生自改作文后,要求學生立即再次進行互改。通過互相修改,學生可以更多地發現別人習作中的新穎觀點、優秀立意、好詞佳段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可以與自己的習作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習作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提高學生自我批改習作的能力。當然,劃分互改小組,得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可利用座位,在優劣合適搭配的前提下,將學生分成互批小組,在互相批改中,要求學生盡量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別人的作文,指出別人作文中的閃光點,并簡單地評一評:好在哪里。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別人的作文上寫上總批。
三、教師講評,鞏固成果
對學生自改、互改的作文,教師要過目,做好講評記錄,在集中講評時,可從文章寫作的幾大要點,對全班作文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之處,可讓作者在全班朗讀,以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對于優秀作文,則鼓勵學生向學校廣播臺、報刊投稿,一旦發表,對作者、全班同學的觸動都會非常大。
總之,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提高認識,蹲下身來看學生作文,采取多種批改方式,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多寫、樂寫、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