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許多中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嘗試,取得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從總體上說,當今的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是灌輸式教學占絕對優勢。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以往許多來自教學第一線的改革主要是圍繞兩個問題進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加有效、更加扎實;二是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師所傳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顯然,這些教學改革就其內在動機而言,主要還是面向各種考試,特別是應付高考的。
因此,中學數學教學如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主要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一、培養師生情感,營造民主氛圍
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連,當人接觸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看成單純的認知體。在教學活動剛開始甚至尚未開始就被人為地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當前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策略,科學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景,著眼于使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啟動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動力,為他們提供學習成功的適當條件,引導并幫助他們把潛在的能力變成現實的水平,促進他們素質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的充分發展。
三、實施“體驗式教學”,在教學策略上突破
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策略上,“體驗式教學”是個很好的突破。體驗式學習的內容很豐富,教學形式也千變萬化,我們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也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進行精心設計。下面結合教學中的體會,談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體驗式學習教學策略:
(一)創設體驗情景,激發學習體驗。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體驗情景是體驗的開端,也是引發學生積極體驗的動力,除營造體驗氛圍之外,其情景問題一般由學生或教師根據教材中的要求提出,目的在于為學習者設立進入體驗的目標。創設良好的體驗情景,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設置趣味實驗;(2)引用熱點新聞事實;(3)讓學生親自進行體驗感受;(4)運用視頻錄像和多媒體技術。
(二)積極引導和探究,加深學習體驗。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嘗試,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從而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學習的體驗和認識,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逐步體驗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積極引導和探究,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不定期地進行“假設—推理—驗證”性訓練;(2)不定期地進行“方案設計—方案優化—方案評價”性問題探究;(3)恰當的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
四、在教學評價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其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必須認真研究用考試這一標準來評價數學教學時,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許多考試。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所進行的單項測量,由于這種考試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被過分地強化,有時,它甚至成了決定師生命運的唯一指標,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師生都逼上應試教育的絕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而且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從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要做終結性評價,還要做過程性評價;不僅有書面考試式的評價,還有動手操作式的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
這就要求教師、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形式、評價結果及其管理等在內的整個評價制度上尋求新的突破。同時,由于教育教學評價具有特殊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它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只有這樣,評價制度的變革乃至于整個新課程改革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