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教育不公阻礙窮二代
向上流動
《新京報》報道,“社會階層固化”的話題再次浮出水面。而新華社原高級記者楊繼繩的《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一書最新修訂本近日出版,該書對農民、農民工、工人、私有企業主、知識分子、官員等社會群體進行了分析。社會流動通暢使處于底層的人們有進入上層的機會,有希望,有盼頭,因而化解階層矛盾,有利于社會和諧。如果下層的人們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滿情緒就會增加,就會產生一種社會張力,張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社會震蕩。
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大學來自農村的生源減少,來自城市的生源增加。從綜合情況看,高等階層的子女比低等階層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和更優越的受教育條件。弱勢階層的子女獲得教育機會要少得多,受教育的條件要惡劣得多。教育不公平將會使得低階層的下一代很難向上流動,使社會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續和發展。“窮二代”就是這樣形成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幾位本科生在清華2010級學生中做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占總人數的17%,可在當年的高考考場里,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現在的農民工是“農二代”。他們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眼界比較開闊,遇到難以忍受的不公正,就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或采取行動,一些群體性事件由此發生。
一個有合理階層流動的社會是有彈性的社會,一旦固化,社會就失去了彈性。階層固化的社會是容易破碎的社會,是不能經受震動的社會。“仇官”、“仇富”會加劇社會震動,表現為規模不斷擴大、數量日益增多的群體事件。要解決中國的社會穩定問題,就要將公權部門和資本力量納入到更為有效的監管體系之中。而制衡公權和駕馭資本,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體系,這就是現代民主制度體系。
MBA教育存在缺失
與攻讀MBA的成本逐年上升相反,MBA學位帶來的薪酬優勢卻逐漸減弱。《21世紀商學院競爭力調研》顯示,MBA學生對畢業后的工作薪水預期過于樂觀,實際情況雖優于平均薪酬,卻未能達到預期標準;此外,半數的MBA畢業生(51.7%)都未獲得自己所期望的升遷。
在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MBA教育中心主任傅文閣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既和目前的就業形勢及勞動力市場有關,也和MBA教育與社會脫節有關。”——這種“脫節”是指,商學院中教授的方法常常無法真正反映現實中的商業運作方式。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許多人將MBA錯誤地理解為一種研究生教育,把管理學課程設置和普通研究生混同在一起。事實上,MBA是一種高級職業教育,絕不是研究生教育。”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郭沛表示。
事實上,國內的商學院目前采取的依舊是追求學術地位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既不要求教授們分析復雜的社會因素與人為因素,也不要求他們實地考察管理者面臨的問題。于是,教授們不愿走到現實的管理世界中,而是傾向于建立一個虛擬環境,考察學生們在實驗設計環境下的行為。與此同時,國內的MBA學生在畢業時需要交出規范的學術論文,“更類似于學術型碩士生”,相比之下,歐美院校則鼓勵學生將為企業撰寫的調研報告作為畢業設計。
商學院必須重新建立起與管理實踐的聯系。為此,教授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企業管理不是一個學科,而是一門職業,商學院的教育必須滿足職業教育的要求。值得慶幸的是,并不是所有商學院都削弱了實踐的核心地位。如今,不少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院長和教師們,正在嘗試改變。(引自MBA中國網)
領錄取通知書交鞭炮費
近日,《南國都市報》報道了嘉積中學分校在向學生發放通知書時,有班主任以買鞭炮、舉辦座談會的茶水費為由,向學生收取費用一事。瓊海市教育局非常重視本報報道,今天上午,教育局紀檢組對此事介入調查,證實確有該校個別班主任收取了“鞭炮茶水費”。據瓊海市教育局紀檢組初步調查,有3個班的班主任收取了13名學生,每人50-200元不等的“鞭炮茶水費”共計2250元,當事班主任均稱“是家長自愿捐贈的,沒有強行收取”,目前此事還在進一步調查。瓊海市教育局局長劉曉朝表示,不論是否自愿,學校或班主任均無權私自收取所謂“鞭炮茶水費”,他責令收此項費用的有關人員,在當日下午前,必須如數無條件退還給學生家長,并要求學校對此進行整改。
博士生漫畫走紅網絡
《京華時報》報道,近來,一組名為《八年制復習筆記,傷不起的學醫人》的醫學知識漫畫通過微博等傳播開來,幾日內轉載一萬余次。這套筆記中,觀音菩薩、象棋譜、蜘蛛俠等配上文字和符號,將難解的病理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在一張以中國象棋展示的臨床分期圖中,楚河漢界代表膈肌分開胸腹腔,紅色肝和骨髓在將帥區表示重要部位,備受學醫的網友推崇。網友“抑揚州”感嘆:“太有才了,蕓蕓醫學生正在期待你的解救!”
創作這套漫畫的是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博士生舒暢。他說,自己是八年制碩博連讀的醫學生。醫學專業知識較為繁雜,難以記憶,他也曾為此撓頭。2009年,他受一本國外醫學書配圖的啟發,開始嘗試將抽象的醫學知識點通過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方便記憶。平時遇上合適的漫畫形象,就會考慮和醫學知識相聯系,然后隨手畫出來。“我高中時候背古詩也經常把那種意境畫下來,效果不錯。圖像的記憶主要是靠右腦,而人的右腦利用率較低,這也是對右腦記憶的一種開發。”目前,舒暢的手繪醫學筆記已經接近30張。待繪圖達到100張左右時,他將考慮結集出版。
留守兒童亟需“生命教育”
《羊城晚報》報道,目前全國有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歲以下的超過4000萬人,而他們正是最需要得到正確生命教育的階段,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生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部分基本上等于缺失。
另有調查顯示,11%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被歧視,19%覺得自己生活不如別人,甚至有9%覺得自己被遺棄。來自湖南邵陽高崇山西安小學的姚老師說,“他們學校只有180多個學生,留守兒童就占了80%。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性格分成了兩個極端,本來思想比較溫和的更加內向、孤僻,本來比較偏激的變得更加偏激、暴躁。有些學生沒人照顧,經常三四星期都不洗澡,蓬頭垢面的,對生命更是沒有意識。”
“生命教育”一詞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隨之在全球進行推廣,受到了廣泛的認可。
“我們很想教會孩子們珍愛生命,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讓他們不因為經濟上的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也不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就輕視自己的生命,在貧瘠的物質環境中,也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上的富足。”
有教育專家指出,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安子琴指出,生命對某些人來說,似乎仍然等同于兒戲,他們動輒因為有點不順,有點煩勞或者受到一點打擊和委屈就以“大不了一死了之”等想法,做出“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以死讓我恨的人得到報復”、“以不怕死顯出我的英雄豪氣”、“以死表達我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貞”的事來。對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緩,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應當加大力度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及時為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和心理輔導。而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提高對生命的關注意識,并將這種意識傳遞給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