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上,最難演的是配角;在公司中,最難做的是中層。中層經理要經過一場心靈煉獄后,方能化蛹為蝶。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莫里克(Ethan Mollick)曾表示:“人們常常忽視甚至不屑于關注中層管理人員,事實上他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和其他任何部門或人員相比,他們對公司的運營有著更大的影響。”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公司彼此之間運營狀況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公司因素導致,例如商業戰略、管理體系、人力資源實踐等等,而不是因為雇傭人員的不同導致。莫里克的觀點改變了這種思維模式。莫里克承認,高層管理人員能偶爾把握公司的總體發展方向,他們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決定挑選個人項目和判斷項目如何執行時,中層管理者的作用更大。
而如何才能培養一流中層,打造精英團隊呢?繼《中層領導的方與圓》之后,北京時代光華圖書有限公司近期又策劃出新書《這才是最好中層》,作者海闊以多年培訓經驗為讀者呈現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一線管理案例。
海闊認為,中層管理者是公司管理的中堅力量,也是公司普通員工的直接管理者。中層管理者除了具有管理職責、崗位職責以外,還起到員工與公司決策者上傳下達的作用。如果中層管理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則會對公司的管理和決策的貫徹帶來很大的阻礙。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和決策層在選擇中層管理者時,除了要了解候選人的崗位技能和人品以外,還要注意是否具備良好的心態。換言之,中層管理者的成功要從修煉心態開始。
公司的中層就像戲劇表演中的配角。如果僅從表演功底上來講,配角與主角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之所以許多配角遲遲不能勝任主角,最主要的一點是境界的修煉。
從基層領導升為中層經理,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提高過程,而是一種人生境界的修煉。“只要過了這道關,中層經理就會擁有企業高層所獨有的魅力:思考問題時寬廣的視角、從容淡定的心態,以及懂得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修為。達到了這個境界,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中層經理自身,都是一個福音和幸事。”
海闊認為,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企業的中層經理必須要知道自己是在刀尖上舞蹈,穩定才有爆發力,可以出錯,但不能失敗;必須要用“平常心”應對“上擠下壓”,上擠時,不要和高層“叫板”,下壓時,要時刻有培養下屬的意識;必須要樹立信心,讓優點和名字劃等號,優勢要以“點”帶“面”,弱勢要回避而不挑戰。
此外,海闊認為一個優秀的中層經理,還應該做好以下四件事:
管好自己:以最佳的工作狀態投入到事業中;
管好部門:讓下屬和員工飛速進步成功;
高效執行:讓部門上級和老板賞識青睞;
晉升有備:讓自己青云直上,前途無量。
海闊對這四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這本書里一一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他認為,要管好自己,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潛能“壓榨”出來;要管好部門,就不能只做黑臉包公,還要學會“情”與“理”的完美交融;要想高效執行,就要在執行任務時學會“分心”:一邊埋頭苦干,一邊積極思考,看清前方的道路;而要做到晉升有備,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打地基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以免犯“先穿鞋后穿襪子”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