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企業擴張的道路是從融資開始的,先融資、征土地、蓋廠房、購設備、買材料、招員工,然后生產產品投入市場。這樣的融資只能被看成是狹義的融資。
很多企業越過了創業這一階段,面臨的就是轉型擴張問題。那么,怎么擴張呢?路有千萬條,我在這里只談一下廣義的融資與企業擴張轉型。
什么叫廣義融資?我在傳達一個理念,叫做“少一份耕耘,多一份收獲”。大家知道,我國有一句俗話,“多一份耕耘,多一分收獲”,就我們古代農業而言,多耕種、多鋤、多刨就能多一份收獲。人們推而廣之,把這句話推廣到各個方面。可是,現代農業、現代科技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費很多事,只要開動腦筋,啟動智慧,就可以在少耕耘的條件下多收獲。
傳統的企業擴張的道路是從融資開始的,先融資、征土地、蓋廠房、購設備、買材料、招員工,然后生產產品投入市場。這樣的融資,我把它看作狹義的融資。而廣義的融資視野也更開拓了,擴展到所有方面。廣義融資和狹義融資相比,同樣可以起到企業擴張的效果,而且路子要近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傳統的融資路子是一種狹義融資。所謂“融”,就是融通搞活為我所用,效益的融資就是把資金搞活,從各個方面把資金搞來為了擴大企業所用。而做到這一點,要比狹義的融資、傳統的老路省力得多。
廣義的融資應當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借勢社會生產力。從我國或世界來看,生產力已經到了高度發達的水平,這些生產力能不能為擴大企業所用?完全可以。
講一個案例,前幾年我們給一家機床廠做咨詢,這家機床廠原計劃要融資4個億,征用1萬畝地,蓋廠房,招工上萬人來進行零配件生產,花4年的時間來完成企業擴建達3-4倍。我們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這些做法難度都很大,融資4個億很不容易,征用土地很不容易,花4年擴張時間又過長。就現在看來,經過產品市場調研,4年后有沒有變化呢?這風險是很大的。因此,我們經過一番調查以后給出建議,不要走這條路。企業只要蓋一個很先進的水平很高的組裝車間,把零部件生產全部實行外包,這樣計算下來只花2000萬,1年時間就能夠達到原來的目標。那家企業采納了我們的意見,花2000萬造了一個水平很高的組裝車間,一年就完成了,造車間的同時通過考察已經把全部的零部件落實了。這樣當組裝車間造好以后,第一批零部件已經全部集中起來了,一年時間組裝成品投放市場。原計劃是4年時間縮短到一年,原計劃是4個億到2000萬,就這樣2000萬撬動4個億,1年時間見效,效益相當可觀。就這樣,企業把社會生產力融合搞活了,解決了4年4個億等一大堆問題。
但是,目前許多企業還在按照老的方法規劃自己的道路。
據我所知,適得其反的例子很多,不少企業在走完了擴張之路、投放市場以后,情況已經和它最初調研的結果大相徑庭。所以在現有條件下,善于利用社會生產力,把它融通搞活為我所用,不僅能夠節省資金、節省時間,還可以提高效益。
實際上,在現代條件下,企業所有的生產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運行著。每一家企業都不敢說這個產品從頭至尾是我造的。為什么特別是在中國現代就不能快速進入這樣的生產狀態?可見中國企業自有的習慣勢力有多嚴重,企業家習慣看到廠房才舒服,習慣產品從頭至尾都是自己造才舒服。
改變固有的習慣非常重要。
上面的例子說的是大企業。那么,中小企業能不能這樣做?也可以,甚至創業的時候就可以這樣做。類似的例子就在浙江,有一家體育用品工廠,現在他的各種體育用品出口全世界,這家企業老總創業的時候,以兒童滑板起家。而且,做這個起家的時候并沒有花掉多少錢。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企業家到福建考察,發現有個企業生產這個滑板,很簡單的事情,他認為自己也能做。他先是買了兩套回來之后,拆了所有零件給旁邊的小廠,簽訂的合同是交貨之后延遲兩三個月再付加工費。在計劃生產的時候就打出廣告,產品非常暢銷后成立自己的公司,組裝完了,產品也完成了,銷售出去了,資金也回籠了。這個人的創業用了多少錢嗎?這樣的例子很多,但是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夠做到,這需要智慧。
第二,融生產資料,盡量不要去貸款。弄清楚企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什么。比如遠洋需要船,船是主要生產資料。大連有一家企業,原本是一家醫藥代理企業,賺了一點錢想搞遠洋運輸。這10多年以來出口很多,覺得遠洋很好,賺錢潛力很大。北京舉辦培訓班的時候,這家企業主去參加了,跟我說“陳教授給我融資幾個億,我想買幾條船搞遠洋”。他邀請我過去看,我看了之后建議他租船。其實,租船在中國很普遍,世界上很多國家大型生產資料租賃業很發達,世界有專門的租賃公司,船也是這樣。于是他跟一家企業簽合同租了一條船,合同約定一年付款四次,跑中國沿海、日本、韓國線路。相對遠洋來說,這些線路還是短途的。我兩年之后見到他,他已經擁有三條船了。就這樣,錢并沒有花多少,遠洋公司就已經辦起來了。
現在租賃業很發達,一次性投資花費很大,對很多企業來說,融資很困難。真正的企業家要開動腦筋和智慧,有錢要創業,沒有錢也能擴張。在我看來,有錢賺錢那是小智慧,沒有錢賺錢那才是大智慧。有人講,這不是“空手套白狼”嗎?這種做法,在過去是要受到批判的。在我看來,空手能把狼套來,是有本事。按照法律、交易規則辦事,一點也不違規。所以,沒有錢能賺到錢才是大智慧。
第三,融企業經營方式,就是把企業的經營方式融通搞活。
傳統的經營方式是什么都自己干。但是,有些企業就做自己最擅長的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耐克。耐克只做科研、設計環節,中間的加工環節全部外包出去了。耗費資產的蓋廠房,它丟掉不干。耐克鞋正是用這種方式在很短的時間里成為世界鞋業巨霸。其實它走的這條路并不復雜。溫州企業巴拉巴拉,聽了我的介紹受到很大的啟發,回去之后就像耐克鞋抓兩頭,三年之內企業營業額達到了80個億。現在規劃在三年之內做三百個億,這個效應是成倍增長的。
耐克的成長是“啞鈴式”的,與“啞鈴式”相對應的就是“橄欖式”,就是只做加工。有“啞鈴式”就有“橄欖式”,這是相對應的,實際上這也是分工的結果,這才能解套,不然跟誰配套呢?
擴展到更多方面,企業還可以講十大融資模式,如融市場、融人力、融商標、融技術、融產品等等。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