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中國學不了新加坡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日前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的文章說,在2011年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新國八條”中,最有新意的政策就是“大造保障性住房”了。新政策希望通過“大造保障性住房”,不僅可建立起中國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同時也達到了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但這種“大造保障性住房”的經驗模式不是來自市場經濟成熟大國,也不是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而是來自香港及新加坡兩個小島地區。這兩個地區有的住房條件是特定的歷史及地理條件發展起來的,其保障性住房的規模之大和比例之高在全世界來說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希望借助于這樣的經驗模式來發展中國的保障性住房體系,不僅不可能,也不可取。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中國不具備條件來建造香港的保障性住房體系的條件。正是因為這樣,中國政府今年在推行“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規劃過程中就遇到了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無論從保障性住房的資金來源情況來看,還是從保障性住房開工的情況來看,今年各地政府要完成1000萬套保障性的住房建設并非易事。至于未來5年要完成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務更是會遙不可及。其實,中國住房市場的問題所在,并非完全是保障性住房體制的問題,而是過高的房價讓絕大多數居民無支付能力進入房地產市場。而房價過高又是一系列政府政策造成的結果,是這些政策促使中國的住房市場完全成了一個投機炒作的市場,一個賺錢盈利工具。主要住房市場“去賺錢化”,擠出房地產市場泡沫,住房市場的價格全面回歸理性,在這種情況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自然會逐漸減小,住房的雙軌制也就沒有必要。
被人為延長的全球經濟危機
財經網報道:評級下調事件發生之后,全球市場一片哀鴻,紛紛暴跌。許小年對此分析說:“當前的市場動蕩和經濟惡化只表明一個事實:世界仍處于2008年的危機之中。這不是一次常規的景氣循環,而是美聯儲錯誤貨幣政策引起的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家庭和金融機構過度負債,制造了戰后最大的資產泡沫,泡沫破滅觸發危機。”許小年認為,欲使經濟復蘇,必先削減負債,印鈔于事無補,提高債務上限則是飲鴆止渴。西方經濟的復蘇取決于去杠桿化(即降低負債)的進程。而方法只有兩個:還款和賴賬,前者意味著消費和投資的萎縮,后者導致銀行的損失。減息可降低還款成本,但目前基準利率已為零,美聯儲量化寬松措施將毫無作用。財政刺激需要提高債務上限,這又和去杠桿化背道而馳。危機前的景氣透支了未來繁榮,現在是埋單的時候了。難道,這場病挺不過去了?許小年進一步指出了能挺過去的藥方:刮骨療毒方能治愈!可是各國政府卻只想扎嗎啡,因為民眾怕疼。去杠桿化是要有人破產的,賣房子賣地,銀行要核銷壞賬,政府要減少福利開支,增加稅收,誰愿意?百年不遇的危機,打個飽嗝就過去了?沒那么容易。所以,許小年認為美債降級只是導火索,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實體經濟。市場的波動會很快過去,人們將要面對的是痛苦和漫長的去杠桿化過程。債務大山重壓之下,家庭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銀行不敢貸款,何談復蘇?許教授此論暗示經濟復蘇將是長久以后的事情,去杠桿化的過程也將是人們跳不過去,必須直面和真真切切必須感受的痛苦!
這一次中國有可能不再跟進
一邊是7月通脹再創新高,負利率狀況進一步惡化;一邊是境外正因美債風聲鶴唳,新一波危機似在眼前。面對如此窘境,中國下一步宏觀政策走向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綜觀多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雖然外圍局勢可能對中國出口等造成影響,但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表明中國工業增長依然穩健,因此面對外圍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刺激,這一次中國很可能不再跟進,保持穩健政策。不過,由于短線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市場信心不穩,因此分析人士也預計,從緊政策可能會有很短的一段“觀察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上周五美國主權評級被調降,可能令中國政策調整時點延遲,但是,延遲不等于取消,只是試圖在觀察清楚金融市場的反應后再采取行動。我們繼續維持年內加息1-2次的預期,只是政策出臺的時點變得更難判斷。魯政委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越是海外維持寬松政策,中國國內就越應保持政策的穩健性,而不應進行隨波逐流的放松,否則,國內就可能出現巨大的資產泡沫。有學者指出,由于中國消費潛力巨大,只要中國不再走投資老路,著力進行經濟轉型,完全可以實施較為獨立的宏觀政策,而不是再像2008年那樣大規模救市。美銀美林證券中國經濟學家陸挺昨日甚至直言,現在呼吁放松貨幣政策,包括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息,或者增加信貸額度為時過早,因為“中國政府已經從2009-2010年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吸取了很大教訓。”
債務危機:“大政府主義”的破產
《南方人物周刊》報道,經濟學家陳志武日前指出,這次債務危機爆發,否定的是現代政府走向福利國家的潮流,否定的是“大政府主義”。現在看,正是奧巴馬政府龐大的刺激政策,才使美國今年財政赤字膨脹到16000多億美元。之前,奧巴馬政府開出13000多億美元刺激方案支持美國經濟,其中很多用于支持本來買不起房子的人去買房子。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就是因為金融機構把錢借給沒有能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的人去買房子。為讓美國經濟走出低谷,奧巴馬政府在房產市場上繼續提供更多幫助和刺激。所以不奇怪,為什么美國政府花了1.3萬億美元,失業率仍在9%左右。這說明經濟刺激政策基本無效,不過是把金融危機后果往后拖延了。現在,美債問題、市場震蕩都在否定美國過去3年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效果。民主憲政國家是很容易走向財政崩潰的。所以,像標普對美國主權債信用評價的下調,a以及資本市場反應,長期來說,都是很健康的。可把越來越膨脹的大政府主義打壓下去一些,迫使政府作一些修正。美國是全球“小政府,大社會”的榜樣,去年聯邦政府財政收入是24000億美元左右,相當于7000萬美國人一年收入。中國現在一年的財政稅收,相當于5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開支規模達到了過去所難以想象的程度。這種趨勢必須得到扭轉。中國的表現形式將比美國的更嚴重。靠投資帶動的投資增長,往往只是短期繁榮。中國在過去3年,已把所有刺激手段用盡了,甚至通過“鐵公雞”來刺激經濟增長。決策層會發現,即使還想跟著凱恩斯走,能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已是越來越少了。我認為,中國在過去30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證明了:市場經濟是實現人類解放、增加個人自由、增加個人財富水平的根本出路;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停滯或逆運行,整個社會的自由、福利和福祉都會出現倒退,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