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經濟的總體效率,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增加產出是緩解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手段。這里潛力最大的行業就是金融業。
最近周天勇教授在8月17日《中國經濟時報》上發文說:宏觀調控往往一緊縮資金就緊張,導致小企業生存困難,就業問題突出,居民收入增長受到影響,消費更加不足,投資與消費更加失衡;而宏觀調控一寬松則經濟就過熱,投資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又再次發生和高攀。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形成惡性循環和兩難境地。
這樣的兩難困境前途何在?正好8月15日的《華爾街日報》發文認為,用人民幣升值的方法應對通脹不如改革金融業,更有效地利用資金。我認為《華爾街日報》的看法是對的。對付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辦法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這方面我國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金融業有沒有效率,只要看利息率是不是市場化;是不是市場化只要看市場上有沒有統一的利息率。如果利息率高的高、低的低,參差不齊,就說明資金配置不當。利息率低的那些資金應該調動到利息率高的地方去用。那些用低利息得到的貸款都是憑關系,或者是得到政府優待的企業才能拿得到。他們利用低利息在浪費資金。
這正是中國的情況。一方面國家銀行的居民存款利息(大約年息4%)遠低于6.4%的通貨膨脹率,另一方面地下金融市場的利息率高達30%以上。居民的存款沒有渠道改投到地下金融市場里去,只好忍受國有銀行的剝削。政府調低銀行存款利息率,甘愿冒經濟泡沫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其目的一方面是降低巨額國債的利息負擔,另一方面通過通貨膨脹還能銷掉一部分國家和銀行債務。這樣替國家打的小算盤,是損人利己的策略。損害百姓中的存款者,得益的是政府。而總體上講是失大于得,對國民經濟是有害的。現在居民存款總額是34萬億,單位存款是41萬億,合計75萬億。如果利息差是10%,一年存戶損失的利息總額達7.5萬億。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萬億。可見因為利息差損失的居民收入可達消費總額的一半。我們想提高國內消費,可是金融業就剝奪了社會的購買力7.5萬億。
當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特別突出。因為央行收緊了貨幣供給,首當其沖的是中小企業,這將威脅就業和經濟結構調整。但是中小企業貸款難并非資金不足,而是配置不當。盡管他們愿意出很高的利息,還是得不到貸款。而一些效率低、還在虧損的企業卻能不斷得到銀行貸款。因為他們有特殊地位,得到特別照顧。我們的銀行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是銀行貸款依然沒有自主權,不能按照市場評價來分配貸款,還是要聽命于上級和政府。從表面上看這兩年銀行運行不錯,利潤很高。但他們賺的是強制性的利息差,靠著金融業的壟斷,盡管資金配置并無改善,一樣能獲得巨額利潤。
在資金供給松動的時候,企業得到資金的支持能夠增加生產,擴大供給。這對平抑物價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松動的資金流向了低效的企業,他們能夠用更多的錢,但是沒有更多的產出,結果就是物價水平被迫上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放就亂”。在資金供給收緊的時候,那些有特權的借款者并不會受到影響,但是一般無權無勢的借款戶立刻被資金控制住。這就是一收就死。所以當前我們控制通貨膨脹的兩難處境,其根子主要在金融業的低效率上。
金融業還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起著關鍵作用。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經濟結構很不合理。對外依存度太高(出口太多),服務業太薄弱,農業人口比例過高,在運輸業中某些鐵路區段的能力嚴重不足,最近又出現電力緊張的跡象;收入分配貧富差距懸殊,在總需求中居民消費占的比例過低等等。結構的不均衡會導致滯脹。一些行業的生產能力因受薄弱行業的牽制而不能發揮。所以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和結構調整相結合。調整結構一定會有企業的淘汰和新生。沒有企業的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完全是一句空話。企業的吐故納新如何實現?關鍵在企業家對形勢的判斷。它們會發現哪些行業面臨衰退,哪些行業正值成長。企業家的功能就是最優地組合生產要素,使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并賺得利潤。組合要素的工作是企業家對社會的貢獻,這不是工人農民的工作。但是企業家的判斷需要有金融業的支持才能成為現實。因為人才、勞動力、技術、物資等生產要素都要靠資金把它們凝聚起來。資金不動,這些生產要素也不會調動。所以金融業要協助結構調整,以利于通貨膨脹的治理。
中國經濟的增長一部分靠政府的巨額投資。這些政府項目往往是資金密集型的,像核電站、大水庫、高鐵、機場、地鐵、高速公路。這些項目的投資還本期很長,甚至根本還不了本。項目所起的作用只是為了當年GDP數字的漂亮。它們所增加的就業也十分有限。平均起來投入幾百萬元才增加一個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真正有益于經濟增長,有益于就業的小項目,卻面臨重重的發展制約。主要是資金方面的困難。小項目需要的資金少,都是民間資本,不會增加政府的負擔,而且當年就能生產出產品,為社會增加供給,對緩解通貨膨脹非常有利。可是因金融業缺乏效率,資金分配不到這些小企業那里去。我國的服務業特別落后的部分原因也是金融業對它們的制約。近年來國家提倡發展服務業,結果在GDP總量中的百分比也只增加了一兩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個百分點,比印度都落后十個百分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金融業的偏愛大企業顯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應對通脹的政策工具有很多的討論,但是多半只限于貨幣是收緊是放寬,貸款額度是增是減,要不要人民幣升值,很少聚焦于金融業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其實改善經濟的總體效率,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增加產出是緩解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手段。這里潛力最大的行業就是金融業。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