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實現科學技術經濟功能方面,美國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在這當中,有三位出身大學的美國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V·布什、K·T·康普頓和F·特曼。
V·布什曾經當過MIT的副校長、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校長,在美國參加二戰時擔任科學委員會主席,在此期間推動曼哈頓計劃、提出互聯網原始概念。V·布什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實用意義,他主張“大學不應該作為專修學問的象牙塔,它應成為開發和應用科技成果的大本營”。他自己更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
第二位同樣是MIT的校長,著名物理學家K·T·康普頓。他和喬治斯·多里奧特等人在1946年建立美國研究與開發公司(ARDC),成為了風險投資的開拓者。
第三位是F·特曼(F.Terman),在他擔任斯坦福大學教務長期間,在實踐當中開創了大學科技園這一模式,從而一手創造了硅谷區域創新模式。
V·布什、K·T·康普頓和F·特曼三人探索的重要性,在于三個人的實踐代表了新經濟模式的三個重要方面:科技人員創業、風險投資和區域創新模式。這三部分組成了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的創新循環。這種創新循環,實際上成為了美國經濟的發動機,推動了新經濟持續深入發展,也使科學技術的經濟功能越來越顯著。
硅谷模式打通了產學研之間的創新循環,使之形成了一個極具活力的高科技驅動的創新棲息地。其本質反應了科學技術的經濟功能的深化,即科學技術在經濟運行過程當中占主導位置。信息技術帶來的新技術革命產生的大量新技術成果,越來越快地進入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世界的面貌。對此,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這一現狀,取而代之的是新經濟范式的崛起。從科學技術經濟功能的三個階段,可以理解這一趨勢的變化。在第一階段是以科學的國際化為主要特征,這也是科學迅速發展成獨立建制的主要原因;第二階段以技術的專利化為主要特征,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第三階段是以科學技術的市場化為主要內容,從創業、風投乃至技術本身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研發創新成為了獨立的經濟行為,知識成為了產品本身,知識的傳播衍生出大量的新興產業。硅谷就是這一范式轉變的產物。
對科學技術經濟功能的探索,在中國更多地體現在90年代的實踐理性。知識分子下海創業成為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道風景線。在這些下海的知識分子當中,也有一些人仍然從事具有市場導向的理論探索。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就一直在研究吸取硅谷的經驗,探索將知識融于經濟的方法,先后研究了 “二次創業”、“區域創新”、“知識經濟”、“自主創新”等課題,實際上這些課題探討的方向也都是科學技術的經濟功能。
與此同時,以中國赴美留學生為代表的創新力量也開始茁壯成長。這些80年代開始大規模赴美的留學生也紛紛參與到了硅谷的創新創業浪潮當中,利用互聯網革命帶來的創業機遇,在硅谷創業并接連取得成功。其中,朱敏、鄧峰、陳宏等人都是杰出代表。200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硅谷留學生回到了中關村進行創業,鄧中翰、李彥宏這些留學生創業者紛紛成長為新興產業在中國的領頭羊。而朱敏、鄧峰、陳宏等硅谷成功創業者回到中關村轉變成為投資人,直接利用硅谷的創新資源、創新模式來組織、培育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中關村憑借其在高科技產業的活躍和規模,以及產業模式上與硅谷的對接,逐漸成為了硅谷在亞洲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