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說:“稅收上的任何特權都是不公平的。”托馬斯·杰弗遜說:“稅收應與個人每年分享的數額相稱。”
7月27日,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條例規定在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中工作的外籍人員等將在每月減除3500元費用的基礎上,再減除1300元,即外籍人士的個稅起征點為4800元。(《國際金融報》7月28日)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新詞叫“悲催”,起源不明,大意是“悲慘得催人淚下”。這次用來形容,在自己的地盤上,不僅享受不了國民待遇,還讓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位高一等,則是五味雜陳。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忍辱負重以圖自強,以適當的“超國民待遇”吸引外資和人才,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今天,中國GDP已經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強調促進經濟發展從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在國家已經于2010年12月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情況下,依然對洋人在華的個稅起征點保持巨額優惠,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伏爾泰說:“稅收上的任何特權都是不公平的。”托馬斯杰·弗遜說:“稅收應與個人每年分享的數額相稱。”國人的個稅起征點是3500元,洋人的個稅起征點是4800元,難道背后是國人每年分享的數額比洋人多嗎?我們來看看一些鮮活的案例,在偷稅漏稅的問題上,國人被判刑是屢見不鮮,而洋人大多發現后只追繳了事;在四川成都,外籍人士集中生活區是除了教堂、中英雙語幼兒園、西式醫院、圖書館、戶外運動場所等硬件設施以外,物業管理也與國外接軌;2008年8月22日,為了幫助7名日本乘客趕上飛機,齊齊哈爾駛往大連方向的2220次列車臨時停車一分鐘;2011年6月底,新疆軍區某陸航團出動“黑鷹”直升機,將一名生了病的日本游客從西藏阿里地區轉移至新疆喀什市……
網絡上有個調查,您認為國人崇洋媚外的原因是什么?76%的人認為是自信不足;您如何看待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91%的人表示“氣憤,太不公平”。民意如此,在我們這個言必看“專家”的社會,專家的觀點又如何呢?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說:“一個不善待自己國民的國家不可能成為強大的國家”;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說:“國家形象在于善待自己的人民”。網絡上有個帖子說,現代國家在對待本國國民和外國人,普遍采用一視同仁的做法,有些國家由于討好選民的需要,甚至還出臺了本國國民高于外國人的政策。但中國,卻是全世界唯一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的國家:外國人在中國辦企業可以不納稅;外國人可以進入中國人不能進入的領域;外國人可以購買中國人不能購買的國家股法人股股票;外國人可以購買中國人買不到的廉價土地……
這幾年,明星移民到國外,富人移民到國外,技術人員移民到國外,官員移民到國外……移民潮之下,是不是為了換個洋人身份再回國內拿“超國民待遇”,已沒有了追問的必要,因為規則就在那里。
寫到這里,我還想和大家一起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賦稅論》第三章中關于人民不甘心負擔賦稅原因的幾句名言:“不管租稅多么沉重,如果它對所有的人都按適當比例征收的話,則任何人都不至于因負擔租稅而使財富有所損失”,“最使人感到不滿的就是,對他的課稅多于對其鄰人的課稅”;“當人們想到征收來的貨幣被花在享樂、排場、粉刷凱旋門等上面的時候,就會深感不滿”,“人民常常抱怨君主把從人民那里課征來的錢財給予他所寵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