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著植入測步器、心率儀的跑鞋,把每天行程中反映身體情況的數據通過鞋底傳感器導入微軟的HealthVault平臺并發送到網上,自動歸入你的電子個人健康檔案,供你隨時查詢,也供醫生診斷;如果感覺在藥店買藥不放心,那就用手機掃下藥盒上的射頻識別碼,幾秒鐘后你就會收到這個藥品的產地、生產日期及編號;坐在巴士上去旅游,你可以打開前排座椅背部的觸屏電視,一路欣賞最新影片、MP3,猶如享受飛機頭等艙的待遇……
這一幕不是科幻,而是真實出現在了軟通動力設在無錫濱湖的物聯網體驗中心大廳。無錫——這個被諸多科技企業視為物聯網、云計算基地的城市,同樣也成為軟通動力打造“智能城市”的試點。三年前,軟通動力攜手IBM和無錫濱湖區政府建設第一個國內商用云計算中心,如今這里又成立了無錫研究院。
“是否創新是戰略問題,能否創新是戰術問題。”軟通動力董事長兼CEO劉天文表示,“分析全球IT服務業的發展,我們確信基于線性增長的人海戰術已經走到了盡頭。其根本原因是大量服務種類的商品化,而商品化服務產生的價值越來越低。軟通動力未來的發展模式,將從以人數規模為基礎的線性增長模式向以知識資產來驅動的非線性增長模式轉變。實現這種轉變,靠的就是創新。”
IT服務2.0
做客戶的“業務搭檔”
軟通動力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華東區域負責人牟永安是一位臺灣人,如今他已經把無錫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而無錫也是軟通動力最大的全球交付中心之一。
牟永安還清晰地記得,5年前無錫市領導帶著劉天文站在對面山坡,為軟通動力的全球交付中心規劃出了一大片用地。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依山傍水的科技園,與軟通動力38000平方米園區工作場地為伴的是IBM、HP等世界500強企業。
在無錫軟通動力全球交付中心有幾個半封閉的樓層,技術人員正忙碌地在電腦上編程和設計。
“來無錫的日本客戶是先從簡單的IT委托服務開始的,比如幫助他們測試某個產品的某一類功能。在測試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給客戶提供一些改進建議,逐漸過渡到幫助客戶做產品的功能開發,后來廠家不斷增加產品線給我們的團隊,到最后干脆把核心產品研發、包括成型產品的環境整體測試也搬來讓我們做。”軟通動力日本事業群華東負責人林堅表示,正是因為與客戶的密切聯系,“軟通動力團隊接觸到的產品知識越來越廣,年輕員工技術素養不斷提高,客戶也愿意把更多的新東西拿給軟通做。”
夏普項目的團隊就在這些半封閉的一個樓層中。“最初他們和我們的合作項目很小,也不過幾十人的團隊,但如今我們和夏普有了更深度的合作,有多個產品線,包括其手機最新產品的研發也拿過來了。年底在無錫服務夏普的團隊人員規模就會超過400人。”林堅表示。
然而,這些成績還是IT服務1.0的東西。
“我的目標是率先進入IT服務2.0。”林堅這樣告訴我們,“那些半封閉的樓層正是為客戶做更高精尖的研發和整體測試服務準備的”。IT服務2.0,就是要供應商與客戶形成戰略合作,通過各種創新手段,不僅為客戶降低成本,還能提升客戶的競爭力,也就是提供所謂的超值服務。
可以說精細化服務加上技術創新,是軟通動力在單一客戶身上創造“非線性”成長價值的法寶之一。與此同時,軟通動力也試圖通過技術創新主動出擊“Hold住”客戶。
在上屆全球通信展上,軟通動力的展臺亮相了一款基于安卓技術的視頻電話。“安卓技術的應用是軟通動力的優勢,因此我們在基于安卓平臺幫助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會主動發現市場機會。”軟通動力電信及高科技事業群高級副總裁易愛民表示。
在無錫的物聯網創新體驗中心,記者還注意到大廳的中央有一幅圖,展示了城市各行業的智能系統和云計算管理平臺的關系。軟通動力集團執行副總裁朱曉輝自豪地說,“未來各行業各領域的智能系統都會被‘串聯’起來,到時候,城市智能才會真正的體現。”這個打造智能城市板塊、加速軟通動力進入智能城市運營業務步伐的重任就落在了朱曉輝身上。
目前,軟通動力倡導的智能城市產業聯盟已經開發了數十種解決方案,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多行業、跨地域的實踐和試點,涵蓋了智能園區、醫療、旅游,以及智能城市服務平臺等多個領域。
隨著軟通動力無錫交付中心二期的建設,從IT服務外包到提供產品整體解決方案,再到攜手打造“智能城市”,軟通動力的形象在客戶眼中正在發生360度的轉變,從一個單純的IT外包服務商,成為一個全能的、提供高附加值,甚至全產業鏈服務的業務好搭檔。
服務、研發兩手都要硬
向上拉伸的“微笑曲線”
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期望,為軟通動力注入了不竭的創新動力。與此同時,從長遠和戰略著眼,軟通動力也正在加大服務和研發力度,直奔“微笑曲線”兩端(根據軟通動力的“微笑曲線”理論,其向上的兩端分別為研發和服務能力)。
“通過項目進行知識積累和產品的沉淀,我們已建立了軟件專利庫,包含50多個行業專屬的軟件模型;我們已申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25項;我們有統一的自主開發平臺(iSDC)……”軟通動力負責行業及解決方案業務的高級副總裁黃立如數家珍。
將研發落地是很多IT服務公司發展中遭遇的挑戰,但是對于軟通動力來說,研究院的誕生就是在推動研發落地。長期以來,劉天文一直希望將“技術軟通”藍圖落地,研究院的出現可以制度化地保障公司研發預算的分配、保證研發技術成果的分享、打通內部研發帶頭人的成長通道和進一步促進研發成果與政府鼓勵的產業研發方向的交集。
“軟通動力北京研究院已被列入北京市財政專項支持的重點企業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協助劉天文推進軟通創新戰略和新業務孵化的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李波顯得有些興奮。
“也可以把研究院看作軟通的一個技術創新孵化和成果轉化平臺。”軟通動力中國事業群技術創新中心部門總監董春莉是研究院的主要管理成員之一,她介紹,軟通動力的事業群在各個行業領域都會主動開展一些基礎技術的研發工作,來支持項目和客戶需求。
“各個研究分院的骨干成員由不同事業群的技術帶頭人組成,他們每年在公司研發預算的分配過程中,都能分別申請到相關行業和服務線的關鍵研究課題。成立研究院的好處是,統一管理各個事業群的基礎性研究成果,不用每個項目都從頭開始做起,項目組的人可以從研究院獲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成果。”
不到一年,研究院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以無錫研究院為例,該院“三網融合小組”電信團隊在通信高科技事業群助理副總裁譚蕓的帶領下,在智能終端、多媒體終端等多個領域創造了6項專利。小組成員一邊搞研究,一邊把研究成果用于開拓全新的廣電市場客戶。
“每年我們會拿出2%~3%的費用,專門用于研發積累和各種內部創新。”劉天文表示,“表面看軟通動力是在建設一個研究院,其實我們是在打造一個技術創新的文化氛圍。”
在劉天文看來,研發創新和技術積累不只是研究院的事情,創新更多是發生在項目交付的時時刻刻、發生在和客戶、合作伙伴每天的交互中。只有在一個技術創新的文化氛圍中,軟通才能保持持續的創新。
“我一直在尋求如何打破部門隔閡、鼓勵各個事業群技術骨干建立非正式的交流和分享網絡。”對此,劉天文大力提倡給技術型人才開辟在公司上升的通道、通過成立各種委員會和能力中心CoE(Center of Excellence),給員工創造更大的空間、提供知識的分享。
設立物聯網體驗中心,軟通研究院(無錫、北京、武漢分院)入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全球產業聯盟計劃(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ILP),與IBM、微軟等世界頂級產品廠商的戰略伙伴關系,成立跨部門的技術委員會,建設CoE,一個接一個的動作之后,劉天文布局的技術創新體系初露端倪。有了體系,才能實質性地推動創新,軟通的技術藍圖才能落地,創新才能實現價值。
動態管理跑步上崗
從“單一管理”到“多維度協作”
剛加盟軟通動力的新員工,不管在他過去職業生涯中接觸過多少公司組織類型,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感嘆軟通動力組織結構的復雜程度。軟通動力有全球的行業事業群,但也有按照區域客戶劃分的事業群,更有新建的、同時針對戰略客戶和戰略業務開發的事業群。
“打造動態和網絡化的組織,旨在創造一種更好地服務客戶、提供員工創業、和公司各部門知識共享的軟通管理模式。”要支持高速度的業務增長率,又要支持行業維度、服務線維度和區域維度的業務創新,劉天文需要一個獨特的組織策略——打造一個以客戶為導向的“多維度協作”組織。
康燕文曾在IBM服務過25年,如今他是軟通動力區域平臺負責人兼任全球戰略伙伴關系負責人,對于打造以服務戰略客戶為導向的模式,他深有體會:“只有通過按照客戶維度的協作型組織模式,才能保證各個事業群充分溝通,我們才知道到底多少人在全球服務IBM,才知道如何提升我們和IBM的戰略合作關系”。
這種看似復雜的“多維度”管理,卻有幾個好處:首先,它強迫高層管理者參加兩個以上維度的橫向溝通,接觸更多非直接下屬人員,開拓另外一個了解客戶和市場的渠道,從而讓軟通動力做到對市場和客戶的快速反應;其次,它給中層管理人員創造了在公司內部做跨行業、跨事業群和跨區域的角色轉換機會,這種轉換往往會帶動復合型人才的快速成長。
轉換角色成為軟通動力又一種管理的創新。“很多員工覺得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待膩了,就想換一個工作環境,調整一下心態,這時候公司都會歡迎他們向其他行業或區域轉型。”牟永安手下有一個員工就是從金融行業轉向電信行業,跨行業的服務讓這位員工長了不少見識,最終他再次回到原來的金融行業時,已經具備了領導者的開拓視野。
“干中學”是軟通動力的另一個常用語。“軟通動力的快速增長也給我們帶來了管理的挑戰,對于很多中層干部來說,今年可能帶著幾十人、幾百人的團隊,明年可能就帶著上千人的團隊了。”
劉天文風趣地說,盡管這種干中學和跑步上崗的方式有些草率,但是卻可以迅速直接地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適合管理。“軟通動力有很多高管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確定的,能夠成功地站在高管的位置,足以說明他骨子里有管理和領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