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題恰恰是農村學生普遍失分較多的,尤其課外閱讀題失分更多。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特別注意針對學生如何閱讀課外文章,提高學生整體閱讀能力。通過實踐積累我采用了自讀式課堂模式,嘗試了目標分層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按優秀生(A)良好學生(B)學習困難生(C)分為三類,針對不同群體適當側重教學,使他們學有所獲,不同程度的提高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不但要給學生教授閱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怎樣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是課外一些閱讀文章,采取自讀式課堂模式,運用目標分層法,探索教給學生的閱讀技巧。例如,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文章“鄧穎超在追悼李公樸,聞一多的大會上代表周恩來宣讀的一段悼詞”。
原文如下:“今天在此追悼李公仆,聞一多兩先生,時局極端險惡,人心異常悲憤。但此時此地,有何話可說?我謹以虔誠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絕,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其中閱讀回答的第1 題是解釋兩個詞語,虔誠、殉道。這兩個詞學生似懂非懂,明于心不明于口。首先讓學生認真讀文,讀后適當點撥提示,這兩個詞所處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若再不明白可繼續延伸向兩邊擴展,了解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從這兩個詞所涉及的人物是誰?誰以虔的信念做什么?把這兩個詞前后的句子意思串在一起揣摩。讓A 類學生根據所提問題再讀文思考,并試解這兩個詞;同時,讓B、C 類學生根據所提問題認真讀文,也思考這兩個詞的意思,為解詞打基礎。
緊接著指導學生弄清楚詞的語意環境及涉及人物,便可肯定這個詞是褒義詞,是周恩來對死難者一種特殊而敬佩的心情。讓學生試著解釋,最后A 類學生就會較正確的得出答案。而B、C 類學生此時也處于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憤悱”狀態,通過A 類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補充,B、C學生也能隨著掌握。接著啟發學生“殉道”一詞,提出幾個問題,殉道者是誰?為什么去殉道?按照前面的方法,學生讀完后就可以看出殉道者指的是犧牲了的聞一多和李公樸兩位先生,趁此時學生大腦思維高速運轉,接著提問,他們為什么而犧牲?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最后一次演講》得知兩位先生為爭取民主、和平,反對獨裁和內戰被國民黨特務所暗殺。通過啟發,讓學生回答(反饋訓練),在反饋訓練中,學生回答基本正確。通過老師的點撥、糾正。這樣就可以得出“殉道”的釋義。采用上述方法,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先后都掌握。
繼續指導學生完成閱讀中的第2 題:
1.文中點示背景的句子是: 。
2.文中橫線句子的深層含義是: 。
3.文中表達的信念是: 。
4.文中的修辭手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在完成這四個小題時,我根據四個問題的難易讓B、C類學生完成1、3 題,讓A 類學生完成較難的2、4 題。先讓B、C類學生找點示背景的句子。通過讀、想,便會找到答案。接著讓A 類學生和B、C 類學生競賽完成第二小題。在做題的過程中提示學生仔細分析橫線句子的含義。此時、此地指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為什么沒有話說?提出一連串問題后,讓學生討論:時間是在追悼李公樸、聞一多的大會上致追悼詞之時,地點在追悼會場。便可問學生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場景下,人們的思想感情如何?讓學生想象當時會場的氣氛,人們的心情,引導他們進入角色后,揣摩人們的思想感情會怎么樣,很快大多數同學便會說出這樣的場景下已經悲憤異常,人在悲憤之極已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第4小題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快速瀏覽,這時老師心中明白B、C 類學生都能找出明顯的反問修辭格。我故意讓C 類學生先回答,然后讓A、B 類學生繼續找另一種修辭手法。這時學生會忽略對偶的修辭手法。老師可適當提示點撥:“有無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同或詞義相對相近的句子”?回憶一下這種形式的句子屬于什么修辭手法?學生通過分析思考,A 類學生便可找出“時局極端險惡,人心異常悲憤”屬于對偶的修辭手法。這樣B、C 類學生也就掌握了。指導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其他習題也就容易完成了。
然后,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兩道閱讀題展現出來,A 類學生完成較難的,B、C 類學生完成容易的。老師巡回指導,根據各類學生完成的情況,分別予以提示。然后交換習題進行強化訓練。最后分組討論,鼓勵各類學生發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判斷的方法和依據。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再加以點評和歸納。經過不斷的引導和激勵,提高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不但彌補了農村學生在閱讀上的薄弱環節,而且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語文能力。隨著閱讀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增強,作文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語文考試成績明顯提高。
目標分層法、異步教學法是因材施教的升華,它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學的主動,學得輕松,學得靈活,使所有學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