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學生的作業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這種封閉的、僵化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而時代呼喚創造型人才,教育改革指向創造意識的培養。為此,我以作業改革為突破口,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層次 開放性 生活化 多元 評價
作業是小學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低年級學生不準留家庭作業的呼聲也進行了好幾年了。要讓學生作業既“減肥”又“增值”,需要教師必須從作業形式、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作業設計。
一、依據學生特點,設計不同層次作業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所以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經驗,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個性的發展。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
如教完《我愛拼圖》后,為了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清楚地介紹拼圖的制作過程、我設計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A層次:把老師課堂上的做的拼圖介紹給爸爸媽媽。
B層次:自己做一幅拼圖,并把自己的拼圖介紹給好朋友。
C層次:為自己開一個個人拼圖展,并為自己當解說。
二、努力創設情境,設計開放性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我設計了如下幾個類型的開放性作業。
(1)畫一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以形象的直觀性促進理解的準確性。如學習了《小小竹排畫中游》,讓學生畫一幅江南魚米鄉的美景。
(2)做一做。學完課文后將所學的內容實踐一下,使學生所接受的不僅僅是華而不實的思想性教育,如學了《借生日》,就讓學生回家把自己的生日借給她愛的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愛他的人。
(3)寫一寫。很多課文都有可補白的資源,教學完課文后,教師要善于找切入口,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進行續寫。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如:在學習了《小松鼠找花生》后,讓學生續寫小松鼠后來找到花生了嗎?找到后,他會說寫什么,做些什么?
(4)看一看。看,其實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掌握觀察方法,如: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之后,我布置學生留心觀察市場或父母買回來的蔬菜,從外形、顏色、味道上去辨別各種蔬菜的特點,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得習慣和能力。
三、緊密聯系生活,設計生活化作業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廣。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溝通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橋梁,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現在大多數兒童比較嬌生慣養,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缺乏一顆感恩的心,。針對這些情況,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了一些作業內容,利用作業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寫一首小詩或做一張賀卡獻給媽媽。“重陽節”,讓學生為家里的老人過節,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關心他人,尊敬長輩的教育。又如學了《爺爺和小樹》,我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環境的綠化情況,讓學生從愛護教室門前的花壇做起,親身參與到實際生活中,用生活中鮮明的例子來教育學生。
四、多向評價,發揮多元評價功能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作業評價應將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過程的重視。作業的評價功能將重在幫助學生發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另外,在評價方式上,應提倡多元評價,淡化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平時,我是這樣做的:
(1)分層評價,鼓勵為主。
對于分層布置的作業,采用分層評價。只要學生完成了其相應層次的作業,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做全對的,即可得一面小紅旗;書寫工整的,在小紅旗后面再加一顆五角星;有進步的,再畫上一個笑臉或寫一兩句評語。這一面面紅旗、一顆顆五角星、一張張笑臉、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勵的話語,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讓他們更加喜歡做作業。
(2)多向評價,共同參與。
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思維處于“僵化”狀態,不利于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改變過去這種單一的評價形式為多向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去。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等多元多向評價,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評價,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指出別人的錯誤,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主體意識。同時,也可讓家長也參與到評價系統中,請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社會上的表現做正確客觀的評價寫在家校聯系冊里。
實踐證明,開放式、個性化、多元化的作業設計與評價,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語文的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