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據此,探究性學習已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方法,而且也是數學常規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學方法。探究性學習是近幾年來廣泛提倡的教學方式。它的核心和實質就是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由于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并要有一定的能力為基礎,因此,許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還不成熟,探究性學習不能在低年級中開展。對此,我不贊成這種觀點,我認為,小學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學家的探究,小學生的探究與其說是發現,不如說是發展。只要是自主學會已有的原理或技術,或是把它們應用于不同的問題上,就是一種探究的過程。尤其是對低年級小學生,讓他們以探究者的意識和態度去觀察、思考、分析、檢測問題,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時時有發現、時時有探究的認知習慣,在學習中能不依賴于課本,自己主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種方法的使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有由于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探究性學習較之其他人文科目更容易開展。由此,我們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是不是可以進行探究性學習只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經過調查,低年級小學生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選擇某些知識內容實施探究性學習是可能的,可行的。我們本著開放性、實踐性、因材施教性、主體性原則主要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這方面展開探討和探究: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探究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中,如能巧妙的編制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游戲等情境,使問題寓于其中,可使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急于探索的動機。如一年級教材中“位置”一課,可以利用“買票進電影院”的場景,設計“找電影院位置”的游戲。讓學生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進場找座位。學生在這樣生動富有情趣的情境中能主動融入問題中,積極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教學難點,順利完成任務。
二、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低年級學生接受的原型。由于受年齡、閱歷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得出來的。探究的能力來源于學生生活的背景植根于扎實的基礎知識。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可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能夠激發學生去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例如,一年級的教材《統計》這一節課,首先創設生活的情境,出示麥當勞套餐供學生購買。用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購買麥當勞套餐)組織教學活動,目的是:1、通過設疑,引起學習興趣,組織學生主動投入探究學習,做學習的小主人。2、提供學習背景和數學素材。又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安排了這樣的導入:“大家喜歡看動畫片嗎?”“喜歡!”課件出示:自行車車輪分別為圓形、正方形、橢圓形、軸不在中心的圓)四個小動物舉行騎自行車比賽,最后結果怎樣?你猜測一下,誰能得第一?學生在猜測中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生活中車輪要做成圓的?”“為什么車軸要做在中間跑起來才又快又穩?”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新課,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與數學所學內容相聯系的實例還有很多:兩條鐵軌會碰頭嗎?自行車的車架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合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適當地進行加工編制,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習、探索新知提出要思考的問題,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個平臺。
三、創設啟迪性的問題情境
布魯納指出:“人在進行工作時做出這樣的探索活動得激疑的主要條件,在于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好奇心是對不確定性或模棱兩可情況的一種反應。”因此,教師在探究教學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有意識地創設具體生動具有啟迪性的問題情景,激發自主學習情感,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下,兒童往往萌生對數學問題熱切的探究欲望、好奇的火花。促進自主學習。例如,在“有余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不直接講解當一個數被另一個數除不盡時怎么辦,而是師生同做一個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啟迪性的問題將學生帶進了生動活潑、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去。教師先將準備好的寫有1-40數字的40張卡片分別按順序發給4個學生,使每人拿到10張寫著不同數字的卡片。教師任意說出1-40中的一個數字,看哪位同學能很快猜到這張卡片在誰手中。教師說出21、32、18、38等數字,孩子們努力猜,但猜正確的同學卻很少,即使猜對了,也說不出其中道理。這時,老師和學生互換角色,學生說1-40中的任意一個數,老師馬上準確說出卡片在誰的手中。這時,全班孩子都驚嘆不已。在學生充滿疑惑和驚訝中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老師能迅速正確說出卡片在誰的手中,你們卻不能呢?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然后讓學生拿出已經準備好的學具,分四人小組進行研究探討,教師隨機提出啟迪性的問題,學生在一種愉悅的問題情境中,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整除到有余數除法的過渡。
總之,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放手給他們一個自行探究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自我發展中發現,在自我發展中創新。使學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還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展的基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